《诗经·小雅·六月》:笔杆子掌握在谁手中

《诗经·小雅·六月》:笔杆子掌握在谁手中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宁。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烩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革命队伍的精神共识,已经毫无疑问提了。与之相对应的是——笔杆子掌握在谁手中,也是一件不可小觑的事情。

《诗经·小雅·六月》中,共出现了两个具体的人物。一是“文武吉甫,万邦为宪”中的尹吉甫;二是“侯谁在矣?张仲孝友”中的张仲。尹吉甫那叫有名有姓,“张仲”是何许人也?我们只能由尹吉甫推定,他是周宣王时的卿士,算是张家老二。关于尹吉甫,诗中还有一句“吉甫燕喜,既多受祉”。这在两三年前的诗歌世界中,绝对算是高调亮相了。为什么尹吉甫能频繁出现在这首诗中呢?说到底,还是他掌握了笔杆子。

尹吉甫何许人也?

尹吉甫,西周时期房陵人,仕于西周王朝,是周宣王的太师。尹吉甫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因为是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篡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

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通常意义上我们理解“文武双全”,总是把他当做一种理想的素质。看尹吉甫的简历,我们才发现,那是人生历程中的一种相互成全。因为有了武功,尹吉甫在编纂《诗经》方面的文化之功也被凸显出来,成为中华诗祖。同样的道理,因为采风、编纂《诗经》,这位大神有本事让这首两次出现自己名字歌颂自己武功的诗歌流传于世。

认真读这首诗歌,差不多算是一篇获奖感言。为什么能建立不世武功呢?

一、武备精良

“戎车既饬”“戎车既安,如轾如轩”,一方面强调车坚,另一方面表明对战车的使用驾轻就熟,能够做到疾驰、穿插如履平地。

“四牡骙骙”是在写马壮,这就意味着整个北伐军队兵强马壮。“比物四俪,闲之维则”是在“马壮”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训练有素、调配得当。不仅马力协同相当,而且连马的颜色都是一致的。“四牡修广,其大有颙”是进一步写战马的壮硕。“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进一步写马尽其力且游刃有余。

除了车坚、马壮,诗歌还重点写了战服与旌旗。“载是常服”是写队伍标识严整,“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是写队伍出征以及军服合乎时宜。“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将车旗烈烈的感觉做了进一步强调。

诗歌不厌其烦的用浓如泼墨的文字凸显车坚、马壮、军旗严整,表明这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队伍。

二、领导重视

“王于出征”,表明这是一次御驾亲征。在“获奖感言”中强调和突出“王于出征”就是在强调领导重视的重要性。在第二小节中,诗人进一步写“王于出征,以佐天子”,捎带着把尹吉甫陪同天子出征这件事,又做了一次强调。

为什么要“御驾亲征”呢?诗中写“共武之服,以定王国”,表明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不容马虎、大意。此外,第三章写“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表明玁狁已经侵扰到家门口了,再不重视,恐怕有灭国的危险。

三、身先士卒

诗歌中写“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理论上一定是尹吉甫作为主将身先士卒,率先出战。但诗歌并没有交代和强调,让人联想到天子的御驾亲征。

会来事儿的人,一定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总是善于巧妙的把功劳归于“领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小雅·六月》:笔杆子掌握在谁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