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评析(三)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


书法原文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评析

尺牍,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多用于书信书写。谢安,东晋政治家、名士。谢安曾从王羲之学行书,他的书法非常出色,尤以行书为妙品。后世米芾曾称赞他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宣和书谱》称其“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书者。后之评其字者,亦谓纵任自在,若螭盘虎踞之势,要当人能品也。然其妙处,独隶与行草耳。此所有惟行书为多。”收录有其行书《近问帖》、《善护帖》、《中郎帖》。

当是时,书法家之间会有书信往来,往往以他人收藏自己的书信为荣。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法帖子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下来的。王献之和谢安之间发生的就是这个故事。谢安在书信背后回信,就说明此帖不值得收藏,这就大大打击了王献之的信心。故“甚以为恨”。

王献之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在父亲盛名的笼罩之下,想要另开新路实在是太难,想要超越父亲这座书法大山,那是更难了。我们看到,王献之“假託神仙,耻崇家范”是有缘故的,是想要为自己的书法开拓新路之举。孙氏在评论王献之之时,带着儒家之孝的评判在,不认可王献之的德性。有着书法以德性为上,技能次之的思想。我们看这个思想,可以看到,书法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修身进德的工夫。德之不修,难能大成。于此一点,认同孙氏的“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的评价。

敬乃内惭,有耻心,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后世称二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可见王羲之的家教是很好的。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见儿子犯错,没有直接指出,给出了儿子反思悔过的余地,实在是难能可贵。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最近上演的电视剧《国宝奇旅》里的《中秋帖》,正源于王献之。

《国宝奇旅》中,写了在那个屈辱的年代,国家被侵略,国宝被觊觎,故宫人和一群仁人志士守护华夏民族的文明命脉。而针对《中秋帖》的争夺,就成了这部电视剧的明线。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纸本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释文曰: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款署,有明董其昌、项元汴,乾隆等人的鉴藏印跋。《中秋帖》于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希”。三幅帖,分别是王羲之,其儿子王献之,其侄子王珣的传世之作。从作品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家教,这是什么样的家教,才能出这样的传世之才?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那么,回到电视剧《国宝奇旅》,先辈们守护的国宝,对如今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能否真正挖掘其价值呢?

昨晚,故宫向社会开放。这是传统文化,越来越走向前台,文化的复兴,步伐越来越稳健。这是一个什么信号呢?请大家深思。不得不说,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过庭书谱》评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