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工作,伟大的事业

作为一个有着九年以上团队管理经验的经理人,我每年都会面试、选拔新员工,辅导团队成员,目睹他们从加入、成长、升职或转岗,甚至离开的全过程。

在我带领的团队成员中,有些是实习生或刚毕业的应届生,有些则是工作一两年的职场半新人,有些在某一领域有着三到五年经验的人,而有些是工作五年、十年以上,甚至比我工龄还长的员工。

这些人中,有人得到了快速地成长,晋升到更高的职位,或转职去了其他岗位,有人去往了其他公司,有了更好的发展。一些人无法适应新的工作或环境,没有顺利通过试用期,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离职了。有些人总是在不同的公司间来回切换,每一段经历都不长。还有些人工作多年依然默默无闻,没了想法,就这么混着呗。

有人好高骛远,有人脚踏实地,有人积极主动,有人明哲保身,…..。

每个人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即使相似的背景,相同的起点,几年之后的差距也很明显。撇开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和与生俱来的优势比如“出生于精英家庭”不谈,人与人之间差别,主要还是心智模式(Mindset)的不同。这也是管理上的难点。

我曾在团队内部做过生涯发展的分享(详见《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一文 ),有一期是关于“期待”,每位成员需要考虑自己未来三年、十年以及终其一生的理想状态,即,我想成为怎么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从汇总的信息来看,最初三年,员工们最关心的是知识、技能的提升和自身的发展,之后十年侧重于职位的提升以及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而当时间跨度为一生之久时,除了个人的持续发展外,“独立自主”、“自由”等字眼出现的频率颇高,“事业”、“喜欢的工作” 也是在这阶段出现最多。也许就现阶段而言,很多员工做着自己并不怎么喜欢的工作,还不能称之为“事业”,而从长久来看,人们还是希望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一位下属曾在沟通中说,工作对她而言只是谋生的手段。相信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他们无法从目前的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原因。他们或许有着美好的职业梦想,但对于这个梦想,他们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懒散地等待着机会的到来。对他们而言,只有时机到来,才会采取行动。难道,盼望着,盼望着,美好的事业,甜蜜的生活,就会一下子从天而降?

事业 Career 这一单词源于一个古单词 Carrière,最初的意思是在“圆圈中走来走去”,好比汽车在环形赛道上行驶,还有“采石场”的意思,人们整天将石头敲碎的地方。无奈的是,我们中有太多人以类似的方式体验自己的事业,如同在圆圈中走来走去,日复一日,循环往复,一事无成。

我更喜欢另外一个词 “calling” ,本意是“上帝的召唤”。清教徒时代,出现了职业(calling)这个概念,职业即是天职:尘世中的工作是人们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神圣的天职。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

史蒂芬.柯维博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在他的《伟大的工作,伟大的事业》(Great Work, Great Career)一书中指出,任何人都可以拥有成功的事业。你身处什么行业并不重要。这完全取决于怎样定义“成功的事业”。成功的事业并非来自外部肯定的需求,而是源于对自己的肯定,源于你自身的好奇心,你自身独特的才华与激情的结合。

只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观念落伍,仍然认为只要做好份内的事就好,自己只是一个打工者,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等着领导来分配任务。他们给自己的工作设定明确的边界,超过界限就很不乐意,甚至要求涨薪。他们总免不了抱怨,埋怨工作量太多,领导不够赏识,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少。

然而他们不知道,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是变化和不确定性,工作的安全性正在瓦解,日复一日重复相同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人们还假装生活在工业时代,用被动的,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无疑是把自己当成了工作的机器,总有一天会被更快、更新、更便宜的机器所替代。想要安安稳稳、太太平平地在一家企业做到退休,恐怕在将来都是种奢望。知识经济的时代,创造力和贡献最为重要。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须学会问,“我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

Cindy 是我的前同事,当时我们的座位紧挨着,加之年龄相仿,比较聊得来,在我离职后依然保持着不错的关系。谈到工作的时候,她说自己喜欢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每当花时间思考想出的解决方案并设计成报表后,都会感到很有成就。因而她比较喜欢眼下的工作。我提醒她,即便如此,也要有危机意识,多关注即将到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自身职位的影响。我进一步帮她分析了当时的职业前景:不是每一个公司的客服部门都有专人负责报表类的工作,而且报表自动化功能已经代替人工做数据处理,更高效、更准确。况且接听电话,订单处理等琐碎的内容又是她所不喜欢的。她更倾向独立完成工作而不是管理团队。

听我这么说,她打算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我们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供应链计划部门,这与 Cindy 做的部分内容有相似之处。我建议她不要被动地等待有职位空缺才申请,而是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介入到目标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恰逢此时,计划部门有同事休产假而缺少人手,那就主动问部门经理,什么数据、信息是她可以提供的,帮助他们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可以高效地完成工作? Cindy 这一举动,对于计划部门恰如旱地里的及时雨。几个月后,当有同事跳槽离开,她如愿地进入计划部门,从一个客服协调转型成为了计划专员。

“志愿者”的方法比溜须拍马更有效,虽然我不排斥和领导搞好关系这一策略。不过这种方式很难迭代。如今的职业环境充满着变化因素,你辛辛苦苦和领导建立起来的关系,会因为人员的变更或环境的变化,而从头来过。即使义务提供服务,也可以从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而这些日积月累的成果,不会随变化而归零。

很多员工想转岗,总是等着领导帮他们去落实安排,却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做些什么。一旦没有成功,就心生不满,甚至愤然离职。

任何盈利性企业,存在的首要目的都是“挣钱”,为员工提供满意的薪水和福利都是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很多员工似乎认为,企业就是给他们提供报酬的场所,这种“索取”心态让对他们对得到的总是不满。他们在面试的时候问,能给我多少薪水?在谈 offer 时候问,能不能给我多加点 pay?在员工对话的时候问,什么时候给我升职加薪?他们永远在提出问题,却从未想过自己能为组织或企业解决什么问题。持这种心态的人,对于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个问题。

我的朋友 Cindy 在转做计划后几年,又有了新问题。部门里走了两个经理抬头的同事,自己怎么还没轮到升职。她曾几次和上级打探过,得到的回复都是大老板把预算控制得很紧,目前暂时没有升职的可能。我告诉她,没有给她升职总是有缘由的。人头冻结也许是个原因。业绩还没达到上级的期待可能也是个原因。与其想不出结果,不如问问领导,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请她指导指导。每个上级领导都是员工身边的教练,而很多员工都没有充分利用到这一资源。在业绩考评的时候,Cindy 果然请教了老板这个问题。事后,她兴奋地说道,当领导听到她这么问的时候,眼睛里瞬间闪烁着光芒,耐心地指出了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一味地去要求,会把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不如请求领导帮助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相信每个领导都乐于指导下属,更何况,下属的绩效提高了,整个团队的水平也随之提高了。如果业务水平提高了,却还没有被提拔,那就真的是预算的问题了。不过,能力提升了,在哪没有机会啊。Cindy 在前两年顺利跳槽去了其他公司。(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面向未来的生涯规划”。)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一场史无前例、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发生,这给每个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有一些人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引领潮流的人,而更多的人成为了潮流的追随者。很多人因此而焦虑,能力跟不上期待,只能加快脚步追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很努力,勤奋自律到令人发指:早起打卡,读书会、写作群、创客营....., 他们的口号是“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去奋斗!” 然而很多人始终摆脱不了“低水平努力”的魔咒,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病急乱投医”是最典型的症状。流行什么就追逐什么,也不管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各种课程、考证都不落,无论到底需不需要。各种社群一呼百应,什么活动都积极参加。焦虑减缓了吗?没有,更焦虑了!能力提升了吗?不见得。

很多人对自己的事业不满意,是因为他们把成功的标准和金钱直接画上了等号。在这种氛围下,想要创业的人不在少数,人们渴望摆脱焦虑,挣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自由。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初创企业都会失败。阿里巴巴是马云创业的第五家公司。在中国,只有 7% 的创业公司能活过 5 年,10 年的存活率为 2%, IPO 比例仅为 0.00002%。

人们对自身现状不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缺乏最基本的认知。

你是谁?你拥有怎样的才华、激情和良知的优势组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世间没有第二个人与你完全相同。每个人都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经验、才华、天赋组合,因此,也没有人能做出你可以做出的贡献。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组合,做出独特的贡献。你的优势和市场需求重合在哪里,就是你可以做出独特贡献的地方。

为此,你需要

充分利用你的才华

点燃你的激情

唤起你的良知

这不仅使你本人受益,还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今天,无论你是在企业里工作,还是自由职业者,或是在创业路上打拼,两个关键意识将帮助你找到为之奋斗的事业:

首先,做一个志愿者,而不是一名普通员工;

其次,做问题解决者,而不是问题制造者。

愿每个人都找到为之奋斗的事业,做出独特的贡献,成就自己的事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伟大的工作,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