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油画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先把整个画面的轮廓画出来,然后再上色,这个前后顺序颠倒了,很有可能会让整个画面极不和谐。当我意识到这点对写作同样重要的实时候,已经是写了近四年的时侯,为自己在写作上的后知后觉着实汗颜。
而意识到这点还是在获得过冰心文学奖的雁阵散文大师的点拨之下。我并不认识他,是亲爱的文友忆安让我选一篇文章给她,她发给了雁阵老师。这位未曾谋面的大师竟然给出了一大段让我一生都将受益的点评。
看到老师从散文写作的专业角度进行的点评,尤其是对文章结构及谋篇布局方面的建议,让我恍然大悟,受益匪浅。由此,对自己一直以来的阅读和写作进行了盘点和反思,一并记录如下。
写作,一定别忽略了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老师点评的文章是我前段时间写的《在桥上偶遇一片云》。因为我喜欢写景,也喜欢融情于景,融思于景,可是如何能把这类散文写得更加出色?我很想看看专家的点评和建议。于是我便把文章整理成word文档发给了忆安。
老师的点评一字不漏地抄录如下:“偶遇一片云,是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也有对街景人世生活的内心关照。从云到雨的描写也精彩,语言感觉、表现力都有一定功底,但整体缺少一个中心。散文虽散,却要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写景,议论,叙事,描写,都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个中心可以是一种感情,一个思考,一种风景,一件往事,一个人……通过集中表现,表达作者内心世界。多看经典散文,谋篇布局,有如此语言功底,加上多多练笔,肯定会写出不凡的作品。这篇局部看还不错,但整体有些凌乱,尚有进步空间。个人意见而已。”
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想表达自然带给人的种种欣喜,启发甚至震撼。写过之后隐隐觉得有些散了,但这种感觉就像一股细微的风刮过,很快没了踪影。于是,这篇文章就一直放在那里,加之这篇文章得到了很多文友对文章语言的赞美和鼓励,文章本身的残缺被淹没在夸赞中,我更没有了进一步修改的欲望。
“散文虽散,但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这就是散文文体所要求的“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散文可以随意来写,似乎也是最容易写作的文体,但是真要是想写出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结构紧凑的一篇散文,那需要对文字和结构有很强的驾驭能力。
我的文章以散文为主,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写文的确有些随意,随心,随性,更多的是在抒发情感,表达情绪,很少认真地先去构思好框架。这就导致文章中的很多内容或者段落和主题没有关系,读起来冗杂,繁乱,无意义。
前几天看到文友的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三千多字,语言行云流水般优美流畅,可是读到文章的三分之一的时候,内容突然转到和标题以及开头部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完全不符的叙述。这篇文章的点赞有200多个,评论也有好几十条,可是我拉到底也没有看到一条关于“跑题”的中肯点评。本来想认认真真读完的,因为文章就语言表达方面的确很出色,但是“跑题”也的确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
想来自己写文时如果不围绕中心思想谋篇布局,对自己和点开那篇文章的读者来说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一篇文章的结构就如同人的骨架,如果衔接不紧密,骨架一定会散掉,而文章也如此。
写作时要有整体的构思,一定不能随心所欲。
以前做语文老师时,无数次告诉学生写文章要谋篇布局,要注意结构。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故事,小说。首先要确定以及要表达的是什么,即中心思想。那么如何用素材去表达中心?又如何把这些散乱的素材组合成一篇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谋篇布局恰当的文章?这就需要先给文章列提纲,搭框架。
可是,当我自己开始去写的时候,却忽略了如此重要的一点。在写作是很随心所欲的一件事情,没有苛刻的审核发表标准,所以往往在写的时候考虑得就没有那么严谨,通常一篇文章写完后迫不及待地就公布了出去。
我通常写一篇文章大概2000-3000字,用时2-3小时。写之前大概在脑海里找到一个要表达的点,或者记述一件事情,或者抒发某种情感,或者描写什么静物……往往是脑中刚出现这样的一个中心,就赶快去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耐心去想该用哪些素材去支撑自己要表达的中心,而又如何让这些素材组合得严谨,严谨到多一段少一段都不行,顺序换一下也不行的程度。
我隐隐约约觉得这样写肯定是有问题的,虽然意识到了,但是早已形成的写作思维并没有改变。果然,日积月累的问题就被专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看到那段评论时,我才更清楚地意识到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有多么重要!要想文章有更大的进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一定是不可或缺的,随心所欲只适合日记体。
6月份,我投给过杂志一篇文章,后来被录用了。但是我拿到样刊后发现,文章内容竟然缩减了三分之一!一开始还有些不服气,但是当我仔细地把原稿和刊出来的文章一段一段的对比时,我为自己的不服气而羞愧不已。因为删减的那部分的确和要表达的主题关系不大,留下来反而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与和谐美。可是当初写的时候竟然硬是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可见专业编辑的如炬慧眼!
这也提醒我在以后的写作中一定要纵观全局,把握好文章的每一条脉络。
揣摩经典文章的结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雁阵老师给出的一个建议是“多看经典散文的谋篇布局。”这一点给我的阅读又展开了新的思路。
我不知道别人阅读的时候关注的是什么。我自己在多年的阅读中,很少去关注一篇文章或者一部小说的结构。读小说的时候我还停留在对情节的关心上,记得曾经有位文友说,故事情节是最不需要关注的,因为每个写作者都可以去决定自己笔下人物的命运。读散文的时候我只顾着去欣赏语言,感受美和揣摩思想了。
结构是最不吸引人的写作元素,也是最容易忽略的。我想,作为一个不专业的写作者,一个在写作路上摸着石头过河的写作者,我在阅读时忽略了研究写作者是如何把那一颗一颗的珍珠串成一串泛着光泽的华美的项链的。
只有一次,在我阅读《散文》杂志时,一篇主题为“父亲”的三四千字的散文引起了我的探究欲望。那篇文章初读一遍,最打动自己的是文章细腻真挚的感情,其实素材很普通,内容也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缩影,可是通篇读下来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遍再阅读,我对每一段进行了分析,发现文章的结构是一种螺旋上升,逐层递进的,段与段之间非常紧凑。文章的作者非常老道,构思巧妙用心,正是这样一种环环相扣的谋篇布局让整篇文章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般。
经典文章不必说了,那些发在较有影响力的杂志上的文章皆如此。那些文章是经过作者和编辑一遍一遍吹毛求疵般地修改出来的,在结构和谋篇布局方面一定是值得借鉴的。
要想写出更为优秀的文章,向经典学习一定是最可靠最有用的方式。而我在以后的阅读中,一定一定不能只去关注情节,思想和语言,多去研究作者是如何安排段落把握结构的。在写作中更不能为了凑字数东拉西扯,一味地去抒发情感而忘了自己动笔的初衷是什么。
中心思想是一块布,而谋篇布局便是剪裁。要想做出一件合体的衣服,哪怕某块布料上的花纹再精美,但是如果不需要,也要果断剪裁掉,否则便因小失大。文章结构的意义大约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