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行业调查分析

大健康即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等各方面健康。而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前提,就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为此,除了应继续发展以医疗器械为主、以药品为主的医疗医药工业,还应加快发展以保健食品、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我们主要是

健康管理与促进

健康生活服务:健康养生服务、保健食品药品

健康管理服务:体检、咨询服务、私人保健服务、一站式健康管理

健康保障及相关

健康养老:养护服务

对于整个大健康行业而言,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于随着中国人口老年化,医保支出增加,其次为政策驱动,然后就是行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至204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27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政策成为大健康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解读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规划》提出:

(1)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2)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8万亿元,2030年达到16万亿元。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空间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6.2万亿元,为2011年2.60万亿元的2.4倍,2011-2017年复合增长率达15.6%。根据2016年10月国家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以上,2030年达到16万亿元,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目前已形成了五大基本产业群体:

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

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

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

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以养老服务为主的健康养老产业 

此外,随着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从当前五大基本产业群体占比来看,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服务需求庞大,以及近年来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因此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形成了以医药产业和健康养老为主(二者合计占比超80%),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 


什么是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产业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消除亚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痛苦,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帮助民众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新型的健康管理模式。大健康产业分为“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老养生”。 

什么是大健康?  

大健康指有助于提高民众健康素养,接受科学的健康指导和正确的健康消费。大健康就是紧紧围绕着人们期望的核心,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走得安心。 

“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同为最近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相遇必然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郭瑜成表示,大健康产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展健康管理咨询,开发大健康管理软件,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反过来,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形成“互联网+”促进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反哺“互联网+”的良性互动局面。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加上现代人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老年病、慢性病的发病率都在不断提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从2003年至2013年的这10年间,中国居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慢性病患病率从12.33%增加到24.52%,提高了近一倍,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6%。”陈丹表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康复医疗、健康体检等智慧医疗逐渐兴起,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与重视程度慢慢加深,从疾病治疗转变到疾病预防,大数据的运用功不可没,未来“预防+治疗+康复”的理念将更深入人心。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我国医药电商项目数达556个,医药电商改变了医药产业的销售模式。互联网+大健康的模式,既改变了医疗健康业的生态,同时也提高了大众寻医问诊、医药购置等方面的便利程度。

大健康产业的众多细分领域中,陈丹称,第一产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健康食品及中草药种植,第二产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医药研发制造、医疗器械及智能制造,第三产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互联网+大健康”、精准医疗、第三方医疗、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险。

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除医疗及医疗用品外,其他细分产业均处于开发初期,陈丹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环境污染加剧、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等内在需求的驱动,以及“健康中国”重大战略的推动,未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将产生诸多变化。“首先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一是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健康服务产业提出新的诉求,进而引领健康消费升级;二是肿瘤、癌症等重大疾病多发,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免疫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增加引起的疾病谱的变化;三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促使健康类支出急速增加。”

从大的方向说,基于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巨大的国情,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所在,不是医疗护理问题,而是健康促进问题,是如何通过更有力的保健措施在延长寿命的同时提升生存品质和生活质量问题。王新光认为,医养结合只是阶段性的权宜之计,而倡导健康养老,积极老龄化,康养结合才是长期的应对之策。 

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中称,当前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大部分人慢慢认识和理解到心理疾病的客观存在,认同心理疾病也是像感冒发烧一样客观存在的身体疾病。另一方面,医院和相关的心理服务虽然存在,但是大多是对用户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关于心理干预的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并不完善。

 相较于欧美国家心理学产业生态圈的完善,中国心理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和摸索的阶段,虽然近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机构、公司,然而这一领域至今未诞生一家独角兽企业。

 资本多数集中在心理健康的平台建设及客户,对心理健康内容本身并不过分青睐。

 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在利好政策、大健康概念等因素影响下,中医药大健康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将超3万亿元。

在过去7年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上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可见,未来我国中药行业具有强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中医药立足大健康产业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医疗、化妆品、保养、保健、预防等。例如很多家庭用中草药替代茶饮,合理配置药膳进行保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剂和精制工艺加工而成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制剂;使用针灸、推拿以及刺血疗法缓解病痛,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方针的大背景下,中医可以参与的方面很多很多,关键是如何能跟国家政策配套落实,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根据《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中医药行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823亿元,年复合增速15%,中药企业收入占整体行业比重从29.26%上升到33.26%。事实上,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激发,相关企业也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有特色的中医馆则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途径,而提供高附加值的中医养生服务会为药店发展带来机遇。为了改善中医的消极环境,中医馆的兴起,有利于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继承中医药传统。并且推动诊所药店模式的发展、推动药店大健康模式的发展,尤其是养生保健治未病的药食同源中药营销水平的提升,让中医药民族文化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得以延续。

健康管理是大健康的一个细分领域,健康管理师是2005年10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一个新职业。“主要强调的是对健康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维护,兼顾对病人特别是慢性病人平稳期的一些健康管理,如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病人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了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目标;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目前,国内健康管理的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国民需求。“从健康管理师这个职业公布至今已近14年,整体进步并不快。从体系上来看,比如医疗机构,国家支持力度很大,包括政府、法律、组织上的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体系逐渐完善,但对健康管理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人才培养上,我国医疗体系里治病的系统人才培养更充足,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的培训等,但健康管理师的人才培养很是缺乏,虽然省市县都有健康教育所,但健康管理师很少,比如一个县的健康教育所,一般就两三个人,多的可能有四五个,而一个县的人口一般都是几十万人,普及健康教育根本不可能。资金方面,投资人也比较倾向于医疗。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健康教育也是我国的一个短板。健康教育对让老百姓了解更多、更先进、更科学的健康理念和健康行为是极其重要的。“虽然我国健康教育体系有了,从国家卫健委的健康教育中心到省市县的健康教育所,以及相关学术机构、协会,包括国家公职人员的配备等是完备的,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多还停留在小册子、板报、传单或电视媒体上宣传,真正进入千家万户生活中的宣传还有所欠缺。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健康行业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