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童年写就的人生剧本(态度)影响一生

故事里的蛤蟆与苍鹭咨询师讨论《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属于第9次心理咨询内容,这与随后进行的第10咨询内容《赢了游戏输了自己》其实一回事儿,都是讨论自童年而来的人生剧本和当下无意识重复童年行为模式。

用第9次人生坐标这次咨询内容看,理论知识包括“童年形成的人生态度(人生剧本)影响一生”,这好似底层架构,又类似人生大厦基础,一旦形成,加高加固则是非常困难事情,人生大厦只不过不停的装修点缀而已,毕竟大楼基础承载力就在那里。

多说一句,这好似大楼基础承载力只能承载6层楼房,注定人生楼房高度只有6层,无法建成16层、30层大楼,这看似悲哀,却是绝大多数人的现实。更加悲哀的是,我们自认为自己的6层楼房与16层、30层大楼高度是一样的,甚至还要更加高屋建瓴。

童年写就的“人生剧本”,产生2个“怎么看”的人生态度,“我怎么看自己,我好吗”“我怎么看别人,他好吗”,就这样在一生中一次次同水平重复上演,毫无新意,驾轻就熟。由于毫不费力带来的适应性好处,又自我强化了这个思维行为情绪反应模式。

这事实上形成固步自封的单一视角看世界,好似天文学家固定视角看宇宙天体,我们用自己身高视角看物理世界,而心理世界也因此出现单一化视角,导致无意识的强迫性重复童年模式。

故事里的蛤蟆处于自我价值保护本能,强烈否定这个因果关系移情模式,试图避免“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摧残”自己,却被苍鹭无情打破幻想。

因为苍鹭无情的引入2个概念来证实这个结论,即“自证预言”“必然后果”。又引入1个心理游戏,即“猜猜我在想什么”,人际关系中太多人类似老师,让学生猜测问题,利用他人“无知”获得优越感。

自证预言是成人合理化童年模式而来的,比如施虐者游戏里的“抓笨蛋”,随时通过指责是人都会犯的错误(当然自我错误统统无视)来打击他人,印证自己的“厉害”与他人的“笨蛋”。更要命可笑的是,自己馿头不对马嘴乃至无语的做事方式,还能自我陶醉的合理化解释。


上面这些理论足够多的了,结合实际来印证一下。

随便举个朋友故事,看看真实的“人生剧本”与“自证预言”如何自洽的。朋友来自农村,最近老家房子事情,搞得心里别扭,却又理不顺说不清。

父母一辈子辛苦盖了2套房子,第一套给了结婚的兄长,后来又盖了第二套,当时父母能力不足,盖房钱缺少2万,弟兄俩各自承担1万。

现在该如何处理这第二套房子呢。如果2套房子都是父母出钱盖的,一家一套,小点大点也能接受。问题出在后盖房子弟兄俩出了钱。换做你,你觉得如何分房比较公平合理,理由如何呢?

我列出3种分房方案,请大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朋友请看链接投票选择一个,看看大家是如何选择的,而后思考这个选择与我们人生剧本和自证预言,是否有着密切联系。

1、房子归兄弟俩共有,按照各自投入,各自占50%产权(父母投入不再考虑,视为弟兄俩集资建房。假设弟弟当时没有能力出钱,结果就是弟弟分不到父母一点房产)。

2、房子归弟弟所有,按照各自投入,归还哥哥当时出的钱(意味着当时是借钱给父母,结果哥哥得到一套房不用花钱,弟弟得到一套房自己出钱2万)。

3、房子归弟弟所有,按照投入给父母盖房居住,不是借款,哥哥不再要求退钱(视为出钱补贴给父母盖房,结果是一家一套房子,但是哥哥的确出了1万钱盖房,现在房子却分给弟弟了,也心有别扭)。

假如你是这个故事里的弟弟,兄长给出不合自己心意方案,比如第一个或者第二个方案,你又会如何做出反应?

如果你情绪激烈,立即反驳甚至引发争吵,这个反应模式是否与人生剧本有关?假设事后觉得有失风度,因为希望不动声色,却又喜形于色,恼羞成怒,搞砸讨论,失去理性,又要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

当然,生活中的类似例子太多,更加复杂,还是折射出亲子关系和亲人关系的本质差距,那就是父母付出是无私的,而至亲为兄弟也是有私的。

人生不是没有问题,有私也是人性的正常,重要的是觉察处理问题方式。否则道理上再占理,如果情绪行为反应不合适,是否自我证实了人生早年写就的剧本演出模式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童年写就的人生剧本(态度)影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