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漫老师_催眠抑郁恐惧双相、焦虑强迫惊恐!
一个孩子,抑郁焦虑。
以下是爸爸的描述,
孩子去年诊断抑郁,现在休学了。
因为小时候我和她妈妈曾经说过她,她觉得我们不关心她,和我们的关系是极度的排斥。
特别是跟我,小学时辅导她数学作业,曾经训斥过她,她说心里一直有阴影。说小时候逼她练琴,辅导作业说她,对她有刺激,从初中已经不和我一起住,最近一年也不见面。
孩子从来记不住父母对她的好,而只记住对她的不好。
初二下学期,疫情上网课期间出现睡眠不足,对学习没兴趣,逐渐不能完成作业,经常性身体不适,头晕头疼,肠胃不舒服的情况,让家长请假。
今年上高中,在开学军训期间就说身体不适,然后给老师请假。因为高中是封闭管理,一个月回家一次,孩子觉得适应不了。
中间有一天说肠胃不舒服,带她去医院检查,但各项指标都正常。后来又有两次请假,说身体不舒服,我们看这种情况就申请走读,没再让她住校。
她总说每天晚上睡觉不好,第二天没有精神,上课也学不进去,眼前只要看到老师的一个影子,就觉得害怕,分心,听不进去。
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暂时休学,去北京检查,说是抑郁。
1.爸爸忽略情感、对问题意识度低,孩子压抑承受,难过受伤。
爸爸说和孩子妈妈关系正常,自己成长中原生家庭正常,和爷爷奶奶关系融洽,没有创伤。
听到爸爸说关系正常、没有创伤,就可以知道爸爸与他自己的父母关系必然不亲近,而且问题还不小。
事实上是,爷爷奶奶很严厉,会时常有打骂,但爸爸觉得那就是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方式,觉得很正常。
他用正常来形容,是说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即使自己被打被攻击,是正常。即使自己压抑受伤,也是正常。他顾及不到甚至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愿望和感受,即使和自己的父母有冲突,也觉得本该就那样,忽视其中的情感和矛盾,这是合理化,是隔离,是爸爸的防御。
爸爸无法顾及、无法意识自己的情绪,肯定也无法理解和顾及孩子的情感和感受。
正因为爸爸总觉得正常,觉得父亲就该那样与孩子相处,所以爸爸无意识里复制爷爷的人格,并且通过移情的方式把爷爷跟他的矛盾冲突、尖锐暴力带到与孩子的关系中。爷爷怎样对爸爸,爸爸就怎样对自己的孩子。
所以小学时辅导孩子数学作业,孩子不会,爸爸就变得急躁,训斥孩子,甚至摁孩子的头,说孩子怎么那么笨。
爸爸觉得正常,可是孩子却觉得很受伤,很受刺激。
2.爸爸和孩子成长中其实都被否定和要求,但爸爸与孩子的力量不一样。
爷爷奶奶的打骂,对爸爸来说是一种否定和要求。同样的,爸爸的严厉暴躁,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否定和高要求。
爸爸和孩子都承受攻击,自我要求高。
但爸爸与孩子不同的是,
爸爸虽然被攻击,但他将压抑的攻击性都释放在周围人身上,特别是爸爸做了父亲之后,又把这种攻击和恨无意识释放在孩子身上。所以,爸爸的情绪有释放的通道。
而孩子没有力量,总是压抑而无法释放,总是不断的承受攻击和伤害。情绪没有释放的通道和出口,攻击性不能向外,都朝向了自身,形成自我攻击。
爸爸有力量,发展的防御让他更多关注到正面的力量。爸爸自我要求高,把压抑的攻击性都象征化的转向于他的事业,爸爸很优秀,事业很成功。爸爸也很努力,能力强,虽然自我要求高,但到目前为止,设定的目标基本都是达到的。
而孩子没有力量,更多对负面的情结敏感,对于爸爸提出的要求和自我的高要求感到疲惫和痛苦。
可是一但达不到,又会感觉到挫败,感觉到没有价值,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
所以每一天在学校都高度紧张,每一次考试都压力很大,而且这种紧张和高压,似乎无休无止,看不到尽头!
之前成绩好,还能侥幸应付。现在目标压力大,举步维艰!
外界和自己不断的强压,无休无止的追求最好,高要求的人格无上限的成长,当实在无法达到,除了逃避、自暴自弃,也别无他法。
不愿出门,不愿回学校,就是她的逃避,甚至自暴自弃。
而孩子害怕学校和老师,实际上是对父亲害怕的投射和移情。
3.孩子从小的安全依恋就建立得不好。
要说爸爸虽然脾气急躁,但其实还是很爱孩子,也并不是粗暴而完全不能相处,也有很多对孩子好的地方。
但孩子只记得父母对她不好,记不住好,是因为孩子本身缺乏安全感。孩子小的时候,总问天花板会不会掉下来,公交车上会不会有坏人,容易睡梦中吓着哭醒。
对于敏感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们本身容易对负面的情结刻骨铭心!
因为本身就缺乏安全感,感觉到不安,内心敏感。所以但凡遇到糟糕的感受,就更会强化他们对于不被支持、不被理解、不被爱的敏感性感受!
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安全感建立的不好的孩子,比如幼儿时期,他们就比同龄的小朋友更加的胆小爱哭,更加的粘人,害怕妈妈离开,他们对于外界本身就呈现退缩防御的状态。
如果在外界遇到挫折,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喜欢,感觉到危险,就更让他们觉得去接触外界是糟糕的、错误的,所以就容易退回家里,退回到他们的防御圈内!
所以其实也不用纠结说,父母对孩子很好,很爱她,为什么她还感觉到不被爱呢,只记着对她的不好。
因为她本身比较敏感,安全感建立的不好,对正面被爱被支持的感受敏感度并不足够,但对负面的遭遇却印象深刻。更何况在成长中又确实经历过一些负面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