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为什么现在听书这么火
如果说听书可以解放眼睛,对于白天看电脑上班的人来说是下班后的释放,但是互联网也火了很多年,为什么现在听书这么火呢?
听书火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取决于听的内容。如果是听听小说,那纯粹是为了放松,懒得看;如果是听专业书,针对《得到》,做过一期访谈,用户需求大致如下:
1、谈资;2、降低成本获取核心内容的需要,其中听书的模式满足了偷懒的需求,图文部分同样重要,提供了快速浏览的需要,人并不一直都是懒的;3、知识焦虑
首先来看下谈资,人们在闲聊时候的目的是完成一次与内容本身无关紧要的交流,更多的是注重情感上和关系上的递进,这时,恰恰需要的是广度,而非深度。所以类似于《得到》在“每天听本书”模块内设置的内容本身是否准确不太重要,随便听一听,与人接的上话就行。
在听书火之前,人们同样需要获取谈资的信息,这个时候人都是比较放松的,并且这些信息很多时候都是通过闲聊获得。音频和闲聊的模式比较接近,人们也容易接受。
低成本获取核心内容的需要。这个需求又对应两种人,一类是已经对某个领域有所见解,想挑新书,或是想购买纸质书的用户。这个时候买书行为会有较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他们不确定新书的内容是什么样,就存在了一些风险,这时会产生获取核心内容的需求。另一类是对某个领域不太了解,想入个门,随便听一听这个领域研究的是什么,也产生想要获取核心内容的需要。再产生这种需要之后,听书和图文同样可以满足,勤快点就看点图文,懒一点就听一下。
知识焦虑。知识焦虑的背后是学习,内化能力不足,受到成长过程中学习习惯的影响,是很多人的通病,这种缺陷会导致他们的知识整合速度慢,很难对知识灵活运用,并且也无法自主的对现状提出问题,并针对性的寻求答案,因此需要接触大量的信息、案例、理论去弥补这种学不会东西的焦虑感。
在互联网时代以前,学不会有深度的东西,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也能过得不错,这种焦虑感或许比较轻,但互联网时代之后,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的提高,这种焦虑感会日渐的加重。
综上所述,第三点是真正的痛点,是粘性,是付费的来源;第二点是重度需求,但价格敏感;第一点是边缘需求,替代品很多。
关键词(二)朋友圈社交场景
朋友圈的场景有哪些特点,该如何设计呢?
陌生人社交与熟人社交从来都不是对立的,陌生人社交到一定程度时会转变成熟人社交,当熟人社交长时间不联系,也会往陌生人社交进行转变,两种社交方式的转变不在社交也不在人,在于你处理这段社交关系中,你分配的精力。
据研究,人们深入交往的人大概在20人左右,这20人即是熟人社交。熟人社交是人生存的本能,为了保证生存环境,人将资源集中于自身周围,来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会把经常使用的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手边,熟人社交也是一样,与我们深入交往的人,绝大多数都在我们周围。熟人社交下,人会更轻松的获取对方的信任和帮助。
综上所述,熟人社交具备以下特点:
1、社交对象基数在20人左右
2、互动频率高
3、生活交集多
4、相比其他对象更容易获得信任与帮助
当我们在产品中设计如何实现某个功能来增加用户与熟人的互动时,首先要考虑用户在线下与熟人的交际稳定的互动,即用户没必要使用产品就能够轻松完成的抵消互动的行为。
比如同居人早起时互相问候的行为。如果用户有更低耗的行为方式来达到目的,就不会费力使用产品来完成。相反,如果在线下的互动行为消耗很大,而使用产品可以较少的消耗,那么对于产品而言,这个互动功能就是产品的一个机会点。因为无需特意设计诱导,由此需求的行为用户会自发的使用。
其次要考虑功能对用户的刺激作用,判断功能对于产品的厉害关系。比如微信的朋友圈通过发表自身状态来消除距离影响,增加交际产生互动。通过对状态的互动,刺激发表者产生新的内容,刺激浏览者查看新内容,进而提高产品的使用时间,增加更多利益。当刺激起到反作用时,要考虑通过设计减少该刺激带来的损害,比如说朋友圈权限。
如何驱动互动?
做驱动,做诱导,有一个核心公式:予以利,让用户因利益产生需求,因需求产生行为。
每个产品根据本身的特点,对利的要求是不同的,就像电商类产品,予以的利是优惠,予以其他的利都不如优惠产生的效果好。社交类产品也是一样,但人进行的社交目的更广。
用马斯洛层次需求来判断的话,人是为了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进而进行社交的。友情、亲情、爱情、信心、成就、对他人的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等等利益,均能驱动用户在社交中产生互动的行为。比如朋友圈的诱导朋友点赞的行为。
所有的诱导都有其反作用的可能,比如负面情绪就会降低用户生产内容的可能,点赞评论后得不到对方的反馈,也会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
诱导是双刃剑,能成就你,也能毁了你。
关键词(三)产品经理如何平衡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
比如一个产品有了流量,但界面中增加了各种广告位这类用户不希望看到的东西,有钱可赚,但影响用户体验,会使产品用起来不那么爽了,这该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一矛盾呢?
商业环境下,产品无非两类,一类是依靠自身实现商业价值;二类是塑造品牌、社会影响力,为企业相关产品实现商业价值。总结下来就是,商业价值更重要,因为没有商业价值,产品无法存活,就没有资本去谈用户体验。
而为什么说产品需要考察用户体验呢?因为用户体验会影响到商业价值,如果做的不好,用户不用,带来的流量就会少,进而广告会少,收益也会相应的减少。所以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某一方舍弃另一方。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去进行平衡呢?
第一,计算成本。无论是做什么,都要计算成本,如果我在这里做一个功能,使得客单价涨了,但是有部分用户流失了,难道就说这个功能不好吗?我们应该算一算总体的盈利是涨了还是降了,长远来看有什么影响,流失的用户是核心用户还是那些散用户,树立一个模型,看看成本收益再下定论。
第二,找到本质原因。用户不喜欢看广告不是说用户真心的讨厌,而是说你要推呢就推有质量的广告,别推啥假广告,烂产品广告。要在适合的时机推,别用户看视频看到惊心动魄的环节时,你突然停下来播一段广告,要在适合的场景推。别用户刚熬夜加班回家想吃个宵夜,你推个今夜哪里嗨的广告。所以好广告,在适合的时机,合适的场景,大家是愿意看的,别把问题全归咎在广告本身身上。
第三,要让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对得起用户体验损失的成本。比如说你们家的商品,非得让用户先收藏,再转发给朋友,要邀请5名朋友才有资格购买你这个看起来就只值10块钱的商品,我能愿意吗!这就是价值不值当。这个时候,要么提高商品的价值,要么降价。急功近利的商业模式,是不长久的。
第四,要在实现自己商业目标的同时,让用户有可控感。比如说广告不能关闭,强行让我看完是什么意思!我明明关闭了,你却让我跳转到其他网页是什么意思!我都付费去广告了,你还又来广告是什么意思!这些除了让用户不爽,还会让用户直接弃用你的产品,除非你有的东西是其他地方没有,那你才会有这个底气这么欺负用户,否则还是会让事物在用户的可控范围内的。韭菜还是要慢慢割的,对方不觉得疼,你也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