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播出十三年,依然有“妈”在做丽鹃作死的帮凶

作者:半碗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最近看了《双面胶》原著,只有薄薄的一本却是胡丽鹃几乎整个婚姻生活甚至是短暂一生的缩影。

她的故事其实挺俗套:

地道的上海姑娘,爱上了东北小伙李亚平,买房、结婚。好不容易安置了下来,亚平的父母大包小裹地从东北赶过来。婆婆带着改造儿媳妇儿的使命,公爹每天斜着眼按捺着内心的不满,原本体贴温存的丈夫也在父母面前"大展男人雄风"。

她过得憋屈,仿佛一块被利用完的抹布,最后被丈夫一拳拳砸在太阳穴上,像软面袋一样瘫了下去,没有心跳没有呼吸。

在丈夫打她的时候,婆母在一边抱着丽鹃几个月大的孩子,瓮声瓮气地喊:"打!使劲儿打!打不死她不松手!这个烂货!锤死她!"于是,亚平卯足了力气,犹如建筑地上的工人一般放拳打下去...

看到这一段,内心寒颤不已,婆婆这个帮凶真的搅弄了丽鹃与亚平原本和谐的生活,可是丽鹃的亲妈就那样无辜吗?

并不。

丽鹃的婚姻导向,是照着"姆妈"的反方向

胡丽鹃出身于上海里弄,那个人多混杂的地方。

胡丽鹃的母亲就是她眼里的那种"小市民",说出口的话经常夹杂着生殖器,尽管表达的是喜欢。因此,丽鹃对母亲是深深的爱夹杂着淡淡的不屑。

丽鹃妈经常跟她说的一句话就是,上海淮海路上一块砖头丢下去,砸到十个人,有五个老板、四个老外,所以"嫁人"一定要嫁给有钱人,一定要飞出里弄做凤凰。

丽鹃对亲妈价值观的不屑,全部体现在了找对象上:亚平不是老外,更不是个老板,也不是土生土长上海人,他只是平平无奇一个乡下来的穷小子,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工俭学读完书,找了一家电子工程单位,这样的履历一眼就看到底。

为什么丽鹃喜欢?除了亚平十分会嘴上花样之外,他的特点完全不符合亲妈的标准,只怕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丽鹃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鲜人类,对老妈那一套"嫁人要嫁有钱人"很是嗤之以鼻;

·里弄长大的女孩,丽鹃受母亲影响很大,她虽然出生在小市民家庭,却一直渴望摆脱里弄复杂的环境,最好是不要每天要踮着脚尖绕过污水沟,或者是隔壁人放个屁这边都听的一清二楚,更不要像老妈一样深更半夜帮着隔壁大妈去捉奸,一点都不"讲究排面儿",有教养三个字,成了她择偶的核心标准;

·亚平是个东北男人,温柔体贴却不像自己的老爹天天跟在老婆屁股后边打转,她相信凭借两个"新思想"小夫妻的能力,一定能挣得一份最好的生活。

这些话对全心全意爱着胡丽鹃的父母来说,也许实在很伤人,但是女性在选择自己未来伴侣的时候,总会有两个倾向:要么就是过于羡慕自己家的父母,想找一个像老爸一样的伴侣;要么就是过于介意自己的父母,尤其听不下爹妈的唠叨,最终选择一个与父母期盼完全相反的伴侣,只有极少人会跳出这个怪圈,因此每每说到婚姻,我们总会想起原生家庭。

胡丽鹃的母亲,其实没错,她的本心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女儿不吃自己吃过的苦,会有更好的后半生,然而"嫁得好"实在不是人生的出路,她在养女儿的路上,本末倒置了。

丽鹃的娇气,都是"姆妈"惯出来的

丽鹃在家长到二十多岁,几乎没过活,连一块手绢都不用自己洗。

婚后回娘家,她总是佯装积极地到妈妈身边转一圈,然后意料之中的被母亲从厨房里"轰"出来。

看到这里,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嫁过女儿的妈妈。

她们总说,孩子独立生活后,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也就没有能停下来的时候。妈妈们希望女儿在自己家的时候,能什么活儿都不要干,最好直挺挺的躺着休息,毕竟太积极了有两点不好,一则让人心疼,二则惯坏了老公。

婚后,丽鹃沿袭了老妈的这一番叮嘱,如果有不想做的活儿,就冲亚平撒撒娇,抛抛媚眼。原本这些大事小情都落在一个男人身上,是新婚的调剂,但是当婆婆出现、新婚感受逐渐退却,丽鹃的"不干活"就变成了不懂事。

平心而论,在家做事,丽鹃是讲究公平的,比如一周一次大扫除,她和亚平分工合作,并不是什么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小姐。但是到了婆婆眼里,这就是"不守妇道"的一个具体表现。

其实丽鹃妈的娇宠并没有出现什么"政治错误"的问题,但是在丽鹃心里,难免会有一定的情感倾斜:

·她愿意跟亚平分担家务,但是必须亚平也参与进来,两个人共同做一件事,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因此当婆婆要求她像受气小媳妇儿一样的时候,母亲说一点不做家务的那些话,就无形中成了她的底气。心理上的蔑视,让她和亚平之间的关系越发失衡;

·她也期望做个能信手拈菜,和婆婆插科打诨的小棉袄,但是婆婆和亲妈的距离实在太大,这种差距让丽鹃内心无法自洽,因此也没有尝试去理解婆婆,尝试共情。对婆婆的完全不理解,也酿成了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大矛盾。

丽鹃妈和所有妈妈一样,出发点是好的,惯女儿是真的心疼,恨不得闺女有任何小毛病都去替。丽鹃知道婆母跟妈不一样,却也不知道这么不一样。在她的认知里,婆母就应该把儿媳妇儿供起来,而不是做半个小奴隶。

在这个悲剧里,丽鹃失去了所有的共情力,用轻视、讽刺去替代跟婆婆每一次沟通的机会,是她最后"作死"的原因之一。

丽鹃的悲剧,源于"姆妈"的予取予求

原著里,丽鹃跟妈妈要了两次钱,第一次亚平姐夫的工厂要集资,丽鹃在亚平的鼓动下,向娘家开口要了十万块;第二次亚平的父亲查出肺癌,钱流水一样的花出去,亚平思来想去没有办法,婆婆又舍不得卖老房子,最后撺掇丽鹃向母亲要钱。

丽鹃在自己娘家总是有绿色通行证的,但是她的"索要"方式,很是套路:

没有商量和请求,上来就是"姆妈,我要XXX钱,亚平家XXXX"

每次母亲问两句,她还会仔细解释一下,问到第三句,丽鹃马上就会颇为不耐烦地说"那我将来不孝顺你,就孝顺她!"

再想想丽鹃是怎么结婚的,她说自己肚子里"揣了个小的",硬从母亲手里抠出十万块钱陪嫁,当妈的多两句嘴,她甩一句"跟别个断掉没关系,你养我就行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戳到亲妈的软肋,也拿住了亲妈的痛脚:

做母亲的无非希望两件事——

第一件,儿女平安,生活顺遂;

第二件,养儿女防老,害怕自己做个"孤魂野鬼"。

丽鹃的一张利嘴对母亲很管用,母亲生怕自己的哪个事儿没给闺女顶上去,闺女就不再搭理自己了。她的予取予求,更像是一种哀求——孩子,有了新家请不要忘了姆妈;有了自己的生活别忘记亲妈对你这般好。她生怕自己哪一样事情没有合女儿的意,女儿就倒向了自己的婆家,不再偏向自己。

也正是因为她的予取予求,让自己和丽鹃在婚姻、娘家婆家等线团一般的关系中,毫无边界感,不断地丧失了自己的领地。

女儿的确要"富养",但是富养的是心灵,而不是直接给钱。丽鹃最后的悲惨结局,跟她打小受到的教育不无关系,一个心智上还是个小女孩的胡丽鹃,等到明白亚平一家的"狼性"已经太晚太晚了。

胡丽鹃的亲妈,真的不无辜,虽然她不是故意的,她只是为孩子好而已。

然而,父母的有一种"好"是最伤人的刀戟,让孩子无法独立面对生活里的荆棘。

当"溺爱"蔓延成一张大网,包裹住胡丽鹃的人生,看似安全却充满危险。

现实中的丽鹃死了,心理上的丽鹃,也早就窒息。

合上这本书,再回想第一页上的一段话,感觉如此讽刺:

胡丽鹃是个爱笑的姑娘,她的网名叫"给点阳光就灿烂",一点小事她就会高兴,比方说下了一场春雨,睡了一年的草秧子在蠢蠢欲动;比方说食堂翻修结束,她不需要再绕路寻找面摊儿。

她的这份单纯挺可贵的,然而想到这份单纯的背后是母亲无止尽的付出、打点、护卫、收尾,这份单纯,就有点让人"咽不下去"。

END

半碗,减肥只吃半碗的老可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面胶》播出十三年,依然有“妈”在做丽鹃作死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