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篇】借助支架写场景

第一课课后习题第3题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

给出的场景有: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馆里,教学楼前,大树下六个场景。

01.课堂如何操作呢?设置支架,帮助学生写出场景。

什么是支架?为什么要设置支架呢?

简单来说,支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加深独立学习和理解能力。正如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脚手架来建更高的地方,教学中的支架也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完成课业中他们原本可能无法独自完成的任务。受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978)“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影响,支架式教学(鹰架理论)基于学习过程中的三个要点:
学习者做不到什么?
学习者在帮助下可以做什么?

学习者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做什么?

就最近发展区而言,支架教学本质上是把学生从有帮助的地方带到没有帮助的地方。

支架是个比喻的说法,是对学生解决问题时给予一定的帮助,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就好比是学生写作文时的拐杖。有了这个拐杖,学生很清晰的就知道自己该写什么,怎么写,不至于文不对题。

但是要找到合适的支架是比较难的,这需要老师能够充分解读教材文本,发现文本的本质特点。还要对写作方面很熟悉,知道学生习作的弱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取得突破性进展。

02.如何设置支架呢?

第一步:

学生在写作时首先选择熟悉的场景8,有内容可写的场景,比如有的学生选择图书室,这个不建议,因为我们学校的图书室没有开放,你们很少去,那你了解那里的情况吗?不清楚就不选择。

有学生写大树下,仔细观察学校,大树多吗?不多。你有观察过。没有的话也不建议写。

其他几个场景大家还都比较熟悉。

第二步:出示仿写要求

要求学生仿照《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第三段来写。

第三段有三个特点:

1.全段按"上课了"和"下课了"两个时间节点来分两层写的。学生写场景时也可以按这两个时间点来写。不同的场景,上课和下课的状态也不一样,按实际情况来写就好了。

2.文中拟人修辞的使用

例句是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动词的使用上,连用三个,这叫"要动连着动",这样写出来的句子有画面感。而且人在活动时,确实不可能是单一的动作,都是连贯的。特别像是电影电视里的慢镜头。

连用动词可以不同主体事物发出的动作就像课文中是树枝,鸟儿,蝴蝶。当然也可以同一种事物连着的三个动作,比如有的同学打乒乓球时,可以分为,抛球,瞄准,打球等连续动作。

3.动词的连用。

然后是拟人手法,这也是这一课的有新鲜感词句这一语文要素的一种类型,把动物或者植物统称为事物人格化了。

学生在写拟人句时,要抓住拟人的特点来写,拟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怎么才能写好拟人句呢?赋予事物人的特点,可以从动作,和表情上来思考。人的动作都有什么呢?这样思路就打开了。

一次读写练习按一百分来计算,一个支架运用是30分,还有十分的书面分。这样学生只要完成对应的内容,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这样可操作性强。学生写作时也知道往哪里努力。

有时,不管你给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有多明确,或者把评估标准解释得多清楚,学生还是不太明白。

03.设置支架的好处

支架对教师也有好处,因为它能够简化教师需要对学生提供的支持。在课程设计中注意运用支架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也可以节约时间,可以腾出时间来处理其他任务,如评分、回复学生问题,以及解决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
有时,不管你给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有多明确,或者把评估标准解释得多清楚,学生还是不太明白。如果你能提供例子(如以前学生的作业),学生就可以与你所期望的目标进行比较,从而清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并最终掌握课程的学习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735篇】借助支架写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