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3.在听讲中如何引导孩子思考?

学数学时,讨厌数学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很难保持思考,不讨厌数学的孩子也未必能有更深入的探索,即使是很喜欢学数学的孩子,都不一定是喜欢思考的。是否乐于思考这个问题比数学成绩好坏更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针对“听讲”这一过程的思考提出些建议。 

(一) 听讲时的思考是否重要?

第一,孩子在听讲时是最容易形成思考的习惯。因为孩子往往容易眼跟着动、耳朵跟着动、手跟着动,但是只有大脑不跟着动,没有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想对不对、为什么会这样推理、这样推理对不对、我能不能想到这一点、我为什么想不到这一点等等。如果加上大脑的思考而非记忆性的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上课的专注度会更高。上课的效果加强之后,孩子会更愿意听讲时的思考。

第二,学会听讲时的思考能够提高孩子在课堂上的效率。同样的课程,有的学生只能学会或者能够记住课本结论,而学会听讲时思考的同学,却在大脑中不断联系已学知识,能够加深对新旧知识点的理解。因此,让孩子能够学会听讲时的思考就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

(二) 如何引导孩子在听讲时思考?

分为四个问题进行讨论

1、 讲课内容要让孩子能理解,不得不讲的难题也尽量碎片化或者深入浅出

如果讲的内容孩子不理解,或者不等孩子理解,先让孩子记住,都是对思考的伤害。久而久之,很可能孩子会以为记住了就是学会了。讲的内容是孩子能理解的,孩子才可能有更多思考的意愿。要相信孩子,并且给予充分的时间和信任来让孩子进行思考。

2、 讲课讲题时,多提问、多引导、少讲解

讲解时也可能会有孩子思考,但更多孩子都只是在进行记忆。这样下来,记忆次数多了,孩子会误以为记住就是学会。而在提问的时候,就是在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如果没思考出来,不要进行讲解,而是进行引导,用最小的提示来引导孩子思考。引导的思路是发散的,可以给出思考方向、思考内容或者一道孩子会的题来进行迁移、还可以从实物操作或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联想,孩子能想出来最好,想不出来再进行讲解,而这时也远比直接讲解要有效得多。

3、 多让孩子评价,而不是记忆或认同

老师、家长讲题后,喜欢问:“听懂了吗?”。很多孩子没听懂也会说听懂了,这对孩子的学习是很大的伤害。孩子如果说没听懂,但也说不出来哪没听懂,老师或家长可能就会重新讲一遍,重讲的效果不会太好,孩子最终敷衍的可能性也很大。

其实,孩子能说出不懂的地方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老师家长可以多想办法试着帮孩理解难的知识点,总可以帮助到孩子,而不是一味的重复讲解,甚至是说孩子笨;当孩子真正到了不懂也要装懂的时候,想再让孩子认真思考、真正理解已经太难了。比如说有很多初中孩子的数学成绩突然下降,父母着急去找一个引导孩子思考的数学老师就很困难,一方面是初中知识点加深,孩子出错的点不止一两个,另一方面是孩子已经很排斥思考了:长期使用的记忆性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孩子认为做好笔记就能听懂课,听懂了就可以成绩好。

那么,如何让孩子去评价呢?可以尝试着改变说法,比如说把“你们听懂了吗?”替换成“你们觉得这样做怎么样?”,这样,老师的权威和强势降低了,孩子们的思考和主动性才有机会提升。如果孩子觉得这个办法不太好或者提出质疑,那么这说明孩子真的有思考。

4、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路

不少老师总希望孩子一直在学、在练、在用自己教的方法做题。这其实会在无形中限制孩子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思考了。

孩子一开始的独特思路可能很天真、很幼稚,但是所有思考都是从天真幼稚的想法过来的,一切独立思考的想法都应该给予赞赏和鼓励。如果能对孩子自己的思路进行分析点评更好,如果评价不了,也不要进行限制,肯思考的孩子会慢慢比较出来什么方法更适合自己。有了父母对自己方法的认可和鼓励,以后如果出现其它的难题,孩子也不会着急做出正确答案,而是用自己的理解去解决题目,反而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自己也乐意研究新问题。

如果孩子在听课时因为有了自己的想法,转而研究自己的想法,这样好吗?这样也值得肯定。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可以公开或私下表达特殊的想法,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思考验证自己的想法。

我们相信,只要孩子们在听课时能够深入思考、坚持思考,在数学学习上的竞争力就会非常明显。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章 3.在听讲中如何引导孩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