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小波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思考 真假 好坏 的关系

回想起前不久参加的公务员考试,仍然心有余悸。

由于从小到大参加的重要考试不多,所以很不幸,我患上了考前焦虑症。

这个症状有什么表现呢?具体说来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争分夺秒的想刷题做。别说吃饭上厕所这种慢节奏的行为可以刷题,甚至开车等信号灯的间隙我都要打开答题APP做上那么几道“判断推理”。

不过临近考试的几天,我又突然释怀了,发出了“无所谓,没关系,有啥大不了的”的言论。每个句子后边还不忘发上“哈哈”“嘿嘿”等拟声词,现在想想真是容易被人当作病人。对于这种变化,学霸朋友称其为“破罐子破摔。”我自称是“学渣考前心理变化过程”。

图片发自App

不论怎么说吧,焦虑是真实存在的。试题四个备选答案中的唯一正确答案也是真实存在的。关于真实,我又想起了王小波先生。(谢谢王小波先生在近一个月中缓解我的焦虑)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收录了这样一篇文章,名为《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这是发表于1995年第3期《读书》杂志上的。

开篇小波先是讲了一个故事:距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去好消息。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通过这个故事,王小波谈到了君王的天真、信使的反省、引申到了学者的发现、扩展到李银河女士的同性恋研究…..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要引用王小波先生的这篇文章,首先是这篇文章激发了我对真假的思考,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思考。

现在很多人听到什么事,第一反应首先是反问“真的假的?”这背后隐含其一的潜意识就是对超出自己预判的事情,人们首先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但是即使你这样问了,对方绝大多数都会告诉你“真的”(如果说是假的,这人也是太无聊了)。

好了,既然通过生活经验明明知道你将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还偏偏问上这么一嘴的行为,我将其称为“对自我认知的不自信行为”。与“真”相对的,如果自己涉及其中,往往是好消息。如果是别人的“真”事,往往是坏消息或者是段子。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图片发自App

上面讲到花剌子模信使问题,王小波先生从中总结了三个经验。他认为获得受欢迎的好消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这其中最困难的是第一种,最便利的是第三种。

现在最让我关注的好消息,一般是某油每升降价1元,某饭店开业酬宾五折等等。但是到地方一看,往往是车山车海,要不然就是人山人海。这种消息虽然不是凭空捏造,但是想获得实惠也是相当困难。还有一种就更玄乎了,什么拟提高薪酬待遇,社会福利要怎么怎么改善了。对于这种新闻的消息来源吧,我真想问一句“真的假的?”但是苦于没有途径。经过这么些年的等待,也只有时间往往能给出让人失望的答案。

有时候我就思考,为什么时不时的就会放出一些“好消息”呢?因为生活嘛,老百姓嘛,还是要有一点生活希望和期盼的。就像我,虽然其貌不扬,话不多,但是也在默默的响应号召,努力备战公务员考试。先不论成绩如何,当我交卷的那一刻,我的成绩也就定了。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已经是真实存在无法改变的了。

假如考试成绩公布那天,别人告诉我:“你考上了。”我会把他当成全世界最可爱的人。

假如考试成绩公布那天,别人告诉我:“你落榜了。”我也真会恨不得像花剌子模国王那样把他送去喂老虎。只可惜我不是花剌子模国王,也可惜我们这边动物园的老虎都改素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王小波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思考 真假 好坏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