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洞庭湖的名作。孟浩然的诗,以清旷冲淡见长。这首五律,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加之气象峥嵘,意境雄阔,别具一格。

首联以湖起兴。“八月湖水平”。在这里“平”字既指洞庭湖八月秋水上涨,与岸平齐,亦指水面平静,为后文埋下伏笔。“涵虚混太清”,专写洞庭湖的孕大涵深。“虚”与“太清”均指天空,不过“虚”指水中的天空,而“太清”则是指头上的天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本联从大处着笔,着力摹写洞庭博大,苍茫元气,寥廓太空,俱涵湖内,水天合而为一。

颔联由远及近,着力描绘洞庭之气魄。“气蒸云梦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泊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连云泽、梦泽两个相距如此遥远的地方都被洞庭湖的水汽所笼罩,极言洞庭湖的丰厚蓄积,水气蒸腾,弥漫云梦,浩然无垠。“波撼岳阳城”,时人多理解为洞庭湖波澜壮阔,使得岳阳城也为之撼动。余则不以为然。这里的波与其理解为波涛汹涌,不如理解为烟波浩渺,碧波微澜。首联里形容洞庭湖水与岸齐,水天一色,这里正与之照应,水面广阔,水位很高,水波微动就显出水势蓄积之浩大,从而引发诗人“撼”的感觉,同时也与“欲济”“垂钓”相呼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可与本诗参看,风正潮平湖阔,正宜行船,而“垂钓者”的出现则使整个画面丰富而不杂乱。孟浩然《洞庭湖寄阎九》“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此外还有“秋水连天阔,涔阳何处归”“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风帆满目八百里”,均可作为“波撼岳阳城”之注解。波涛汹涌可以撼动岳阳城,烟波浩渺碧波微澜亦可撼动岳阳城,而后者更能表现出洞庭湖的浩阔与活力。

颈联承接上文,因景设喻,言明心迹,“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抒发作者有耻于太平盛世却不能用世的感慨,借欲渡洞庭而无舟楫为喻,表达积极用世的心情。前两联在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同时,也暗喻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用风和日丽的天气、稍有波澜即可撼动岳阳城的水势形容大唐的强盛国力和盛世气象。本联运用《论语·泰伯》的典故:“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端居耻圣明”,圣明即“圣明时”,身处盛世,自己却“端居”无为,无所建树,故有“耻圣明”之感。,然而诗人之所以无为,是因为“欲济无舟楫”,希求援引之意含而不露,不卑不亢。

尾联显志,本联看似运用《淮南子·说林训》之典,“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其实落脚于后面一句:“是而行之,故谓之断;非而行之,必谓之乱”。“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丞相张九龄而言。湖边垂钓者有工具可凭借,而己身徒有羡鱼之情,却无可依凭。诗人暗示非常钦佩张丞相,不过苦于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实则冀求张九龄援引自己入仕,敛抑而激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写得很委婉,不露干谒痕迹。但正因为如此,前四句与后四句气象差别极大,历代诗家都不无批评,查慎行云:“后半首全无魄力,第六句尤不切题”。纪昀认为:“此襄阳求荐之作。原题下有献张相公四字,后四句方有着落,去之非是。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唐诗别裁集》中评价:“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外望张相公之接引也”。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城》齐名,《瀛奎律髓》记:“予登岳阳城,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可见其影响之大。如果说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写洞庭水侧重在“气势”,那么杜甫的《登岳阳城》则是极力形容洞庭湖的“壮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尽了洞庭湖的气势,气象极大,却又带有苍黯的色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却给人以浩荡激越的印象。两篇洞庭名作都以宏大为主,但是从不同的色调中可以深切体会到山水描写与诗人心态的关系。不过,从全篇看,孟诗后半比较弱,杜诗则抱家国无穷之悲,以夙愿终偿的欣喜始,以家国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显得更加首尾相称,浑然一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023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