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进度】
完成《自我关怀的力量》Part2 4 我们同舟共济
【好句摘抄】
1.自我怜悯只会说“可怜的我”,而自我关怀没有忘记每个人都会有痛苦遭遇,我们可以聊以自慰,毕竟我们只是人而已。
2.一旦归属感扩展到整个人类群体,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在的社会群体,冲突会急剧减少。只要能意识到我们彼此相互关联,理解和宽恕就能延伸至他人,彼此之间的界限也会少很多。
3.追求成功和高标准可以是健康有益的特质。但是当你的整个自我价值感都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并且不容许有丝毫的失败时,对成功的追求则沦为专横的暴君,反而阻碍着你的成功。
4.如果你是完美的,已经知道了全部的答案,那将没有问问题的机会,也就无法有所发现。
5.英国小说家杰罗姆曾经写道:“正是在过错和失误中,而不是在美德中,我们触摸彼此,找到共鸣。我们的本质都潜藏于我们的荒唐之中。”
【新颖观点】
1.孤独源于无归属感,不管身边是否有人。如果你参加了一个大型的聚会,却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你仍会感到孤独。孤独源于与他人之间的隔阂,即使他人近在咫尺。
2.例如,莉丝在拿到第一份工作年度评论时感觉好极了。这份报告赞赏她工作努力,同时允诺从下一年度开始加薪5%。兴奋之余,她打电话告诉男朋友这个好消息。“好极了!”他忍不住说,“我会在家备好香槟恭候。”但是晚些时候在停车场,莉丝却无意中听到同事在电话中兴奋地说:“报告说我是今年最有前途的新雇员,听着,他们要给我加薪10%,是其他人加薪的两倍,是不是很棒?”莉丝感到从山巅瞬间跌到了谷底,好像她已彻彻底底地失败了。结果她不是在家与男朋友举杯相庆,而是在他的肩头大哭了一场。
3.根据亨利·塔杰菲尔(Henri 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当我们把某一群体纳入身份之中时,就能从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而衍生出自身的价值感。因而,我们会投入到积极看待“我们”,消极看待“他们”中去。正是我们对社会身份的投入引起了群体歧视和种族主义。
4.当意识到我们只不过是由数不清的因素造就而成,其中的某些因素我们还不完全清楚,也就不必把个人失败当成仅仅是个人的了。只要承认原因与条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我们自己也嵌入其中,对自己和他人就不会那么横加批评和指责。相比于生命的赐予,对“互即互入”的深刻理解让我们能对已经尽了全力的事实抱以关怀。
5.第一,我开始感到能深入地体会人类的不可预测性。我的心慢慢因为父母抚养孩子会遇到的所有挑战与痛楚以及他们的欢笑、爱与惊奇而变得柔和了。第二,我能从更清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处境。不再陷入相信其他父母比我的日子好过的陷阱中,而是记得他们也有各自的问题,甚至更棘手。从大局着眼,自闭症也并不是那么糟糕,我们还能为罗文做好多事情。事实上,自我关怀的真正馈赠在于它让我淡定,从容不迫地采取行动帮助罗文。
【阅读思考】
练习一 看到人们的共同点,放弃自我界定
我可能把自己看成一个害羞,内向,讨好迎合在意他人的人
1.你有多频繁地显示出这种特质——大多数时候、有时还是偶尔?在你不显示这个特质的时候,你又是怎样的人呢,你还是你吗?
大多数时候,比我年龄大或者级别比我高的人。不显示这个特质时,
我和朋友之间相处的会很自然,想说什么说什么。
2.是否有特定的环境引发这种特质,而其他的环境没有引发呢?如果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种特质才会表现出来,那么这个特质是否还能界定你自己?
当我感觉自己处在尴尬的地方时,会不自然的笑一笑,或偶尔接话。
3.哪些原因和条件导致你拥有这种特质(早期家庭环境、遗传基因、生活压力,等等)?如果是这些外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拥有这些特质,那么把此特质理解为你内在的反应是否还依然准确?
早期的校园和家庭环境,遗传基因,准确
4.你拥有这个特质是经过选择的吗,表现出这个特质你也是经过选择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要因此特质而评判自己呢?
有可能是我自我的选择,妈妈的性格算是害羞内向型的,爸爸的应该是外向沟通型的,而我早期更多是内向型性格,除了对熟的人热情,对其他人都有抵触排斥心理。等成大以后,发现社交是生活的一部分,于是不同的人沟通交往,但是沟通有了一些障碍,心理产生了负担,于是为了掩饰沟通的不自在,常常会微笑露出尴尬的表情。
5.若重新进行自我描述,不再用这个特质来界定自己,会发生什么呢?例如,不再说“我是一个愤怒的人”,而改为“有时,在某些情况下,我会变得愤怒”,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不再强烈地认同这个特质,事情是否有所改变呢?你是否体会到心灵有了更大的空间、自由与安宁?
有时,在某些情况下,我会变得害羞,不敢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