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夫卡《在法的门前》

        要读懂卡夫卡的文章,就要先了解卡夫卡这个人,所谓"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卡夫卡笔下故事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对卡夫卡自身特征的具现,我们所读的在法的门前,相较于其他作品,已经较为全面的体现了卡夫卡对于其生存经验的总结,以及其内心世界的外化,文章以一个乡下人起笔,而卡夫卡的父亲正是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文中乡下人的形象,与其父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的结局却又截然不同,而考察卡夫卡的学业生涯,可以发现,卡夫卡有法学的学习背景,这也导致他对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这一点,其实作者写作,可能参考了其父的经历,

      不过,与此不同的是,他的父亲成功打破了阶层壁垒,到达了故事中权的地位,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弗兰兹却并未因法学而获得成功,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是个名不经传的保险职员而已,而他失败的原因,恰恰也与文中的乡下人一样,一样的懦弱,一样的对社会和未来心存侥幸,乡下人对“权”心存畏惧,而这正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的家庭是典型的犹太家庭,可惜他的父亲却并没有其他犹太家庭的智慧教育,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智力不算出众,但却有着犹太人的经商头脑,所以白手起家,成为老板。然而他陶醉于自己的成功,仿若一个毫无温情的暴君,对子女实行家长制的管教方法,他的自大无知与傲慢,深深伤害了卡夫卡幼小的心灵,使卡夫卡的心理上从小就笼罩着威权的压力。

        这成为卡夫卡创作中“代沟”主题和慑强主题的生活原型,这也印证着文中守护者们那无与伦比的强权,卡夫卡形成如此情况,绝非偶然,对于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来说,最严重的莫过于信仰的缺失,而卡夫卡就恰恰是那个不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这让卡夫卡内心充满了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当然这是卡的自身因素,但特为尤甚的因素,则来源于他的家庭,在父亲的强权管理下,卡夫卡三次订婚,三次退婚,最终导致他终生未婚,卡生活在一战期间,又身处即将溃散的奥匈帝国之中,黑暗的权,水深火热的人,这些种种,都造就了他对权的强烈恐惧,他的一生,都像文中的乡下人一样渴望走过法的大门,走出父亲就给他的阴影,突破种种束缚,可,深谙法律的他,早该知道,法早已非法,而成为了权的走狗,他没有勇气更没有能力去反抗父亲,就像乡下人没有能力去反抗守卫,就像普通人没有能力去反抗权,生活就是这样,就像最后守卫所说,这道门没有其他人能进得去,因为它是专为你而开的。我现在要去把它关上了。卡穷其一生,也未能突破他心中的门,他只好拿着手中的笔,写着自己的心,而当时社会的大众亦是如此,每个人都受着强权的折磨,却又没人能破门而去,最终导致了整个时代的悲哀。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卡夫卡《在法的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