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有云提供的服务越来越被大众企业接受,公有云以云计算的全栈能力结合可运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云计算的服务。
1)通过一个门户面向使用者,提供了全套云服务的服务目录、围绕云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商业化服务支撑的CRM(主要包括云服务商品化、订单、工单、用户、权限等管控服务)
2)面向云服务开通后的使用,提供了一体化集成的云服务控制台,控制台更多是一个框架,支持不同的云服务独立的上下架的集成。
3)后台有一套CRM核心能力构建的云服务的运营和云计算服务的大运维系统,用来支撑云服务化的商业销售和云服务平台整体的稳定性等方面工作。
4)另外一个运行平面提供的三层云服务,是这些服务的核心构建的底层实现,比如IaaS类的虚拟化的构建和生命周期能力暴露给运营和控制台做管控,PaaS就是各类技术服务的云化能力构建(分布式集群化的能力)等,这部分是云计算核心能力构成。
在常见的公有云的技术体系中,最下面这层是真正构建分布式核心能力的东西:
1)包括IaaS的虚拟化、池化的能力,实现资源层面的共享和调度。
2)包括PaaS的技术云化(分布式集群化)的能力构建,目前也通过云原生化的相关能力在构建统一以应用为中心的能力层。
3)包括SaaS层架构的定义,这里主要通过架构聚合云服务提供的IaaS和PaaS层的能力,组装成应用运行的架构,形成模版化,对外开放服务的能力。
上面这层最主要是构建了这套核心能力的业务支撑层,云管理服务层,通过云管控平面统一构建,将下面构建的核心云服务能力,最终以服务化、商品化的方式面向用户开放使用(目前实现的方式采用典型的微服务架构):
1)包括一套面向用户的门户,其中云服务目录、商品化、用户中心(订单、费用、工单等相关服务)同时集成了云服务的控制台体系、以及面向云的管理者的运维体系。(当然按照需要可以分离部署集成)
2)云服务控制台也是一个框架,通过集成一个个单独云服务的控制台,来实现一站式面向使用者开放操作管控的服务。
3)云服务管理主要是面向云平台的管理者,通常是公有云的管理团队,提供整个云平台的运营支撑服务,比如可以定义上下架的云服务目录、可以定义云服务产品、发布云服务商品等一系列管控能力。
4)云平台运维相关的管理不面向用户,面向用户的运维更多的是云服务的运维开放的部分服务。
这些服务支撑的数据相关的服务都聚集在CMDB这套体系上面,实现整个支撑系统的信息共享。
由于公有云是面向各个行业的客户提供的通用云服务支撑,那么在他这套提供的云服务的平面上是很难面向不同的行业提供能够融入企业自身的IT信息化体系中的服务,这就是为什么公有云都会面向使用者提供其全套服务能力的OpenAPI服务。
企业在自身业务上公有云的时候,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可以考虑两种不同的上云方式。
使用公有云,采用一家公有云企业提供的服务,使用该公有云提供的整套开放出来的租户体系能力作为企业IT信息化管理的底座,这部分企业主要都以互联网中小厂商为主。
因为要考虑自身业务的快速需要,业务的发展成长期无暇去顾及平台体系的建设需求,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将大部分的基础核心能力依赖到所选择的公有云平台上去。
这个也是比较务实的选择,企业自身的IT力量投入到业务的建设中去,降低业务开展的成本和风险,充分使用公有云厂商提供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去考虑方式二。
企业自身成长到一定体量阶段,包括很多传统行业的上云企业,这些企业在上公有云之前大多有自有的IDC或者IT支撑的体系。
这类企业通常会选择公有云提供的能力服务用于互联网类的业务支撑,同时为了不对公有云厂商过度依赖,会选择在云厂商提供的能力上抽象一层云管理服务层,这层是更符合企业自身的需要建设的。这个有几个方面考虑。
1.公有云厂商分类
1)大多数目前的公有云厂商都是互联网企业,这类厂商有个特点,同时自身也经营面向用户的互联网业务。
2)IT类厂商,目前仅有少数的传统IT类厂商会进入云这个领域的,大多数都是私有云的服务提供模式,公有云领域里面的厂商大多数自身是巨无霸企业,比如华为这类企业,目前看也很少会触碰客户领域业务。
3)运营商等国家类的企业,这类厂商大多数提供的云服务在能力和自助性方面还有待提升,但是在网络5G、6G阶段,有可能通过算力网络的方式实现反超,这类企业有个特点,国家管制,也就是他即使成长成巨无霸,也会因为国家的管制而不能去过多干预上层业务领域。
2.企业出于自身需要
1)考虑使用公有云提供的服务能力,快速的帮助自己的业务实现云化支撑;
2)大多会考虑多于一个公有云厂商提供的服务来实现业务支撑,这样可以降低对某一家云服务的依赖;
3)如果自身的IDC机房,考虑支撑自有的业务核心数据,所以其也面临着需要云化能力的需要。
在多家公有云厂商之上构建统一云服务管控层,虽然会增加云服务使用的层次,但是某种意义上可以考虑降低依赖的同时,兼顾到自身IDC能力的云化统一性。
另外,企业自有抽象的云管控服务层,对于公有云开放的云服务能力层可以统一进行控制面和运行面的封装,在利用公有云能力服务同时,也可以考虑到自身特点需要,构建自有的云服务,保持业务面的统一使用的体验不变。
举个例子:
目前云原生的容器化服务是企业业务上云的主要方式,企业的业务在容器化迁移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通过在自有的云管理服务层构建容器云这种管控服务,将公有云提供的容器集群作为承载资源的来源之一方式进行统一纳管。
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容器化方式为中心的应用体系,再去结合容器化的技术服务的逐步成熟演进来构建自己的云管理服务的统一运行平面。
目前云原生是整个云领域的一次革命,各个公有云、私有云厂商也都将其作为其云能力承载的标准实现方式。公有云厂商因为存量的大规模业务支撑并不敢大规模替换其底层实现,因此将容器云这种方式作为一种云服务来面向客户提供。
等待客户规模化实现容器化运行之后,其整个支撑体系就自然的切换到了云原生的体系中来。那么对于有自建云考虑的企业,或者自建云管理服务的企业应该紧紧抓住这波机会,一方面实现自有业务的云原生化,另外一方面,应该牢牢的自己掌控云原生相关的技术,在和依赖的云厂商的博弈中争取一丝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