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花多得流蜜的地方去

一一读白垩的《带一群蜂流浪》


《带一群蜂流浪》/白垩



晚来入山的人说

太阳落山的时候

蜂都入箱看不见了


山外放蜂的是安徽人

带一群蜂,一条狗

一个帐篷流浪

到花多得流蜜的地方


春天到这里放槐花

秋天到大别山放荆花


他们说槐花蜜有参花味

这山里有参


可除了蜜蜂谁知道呢


晚来入山的人啊

带来深山里参的消息



我若干理想生活之一,就是当个养蜂人。不完全是为了喝蜂蜜。

而是为了可以少与人打交道。可以多与山林、鲜花,以及辽阔、无所事事打交道。

当然,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因为它不能实现。


这首诗,主角不是养蜂人。主场不在养蜂场。养蜂人在山外。

“晚来入山的人”,他去到了比养蜂场还更远的山林里。

和“我”聊蜂,聊养蜂人,聊槐花,聊荆花,聊诗的主意象:“参”。

或许,晚来入山的客人,是带着蜂蜜作为伴手礼的。


我们在山的深处,聊聊蜜蜂传递来的信息。

或许,“我”之前一直在期待着参的消息。

或许,“我”是一个参客。

也或许,“我”只是深山里的一个游子。

“我”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在文字里出现。


白垩这首诗,简单读来,很多细节、很多匠心、很多隐喻,都容易忽略。

现诗,口语诗,很容易这样。眼睛一晃而过,信息一扫而清,诗意全看缘分。

读现诗,像看中医,一样需要“缘分”。

在什么样的时间,晨光里、正午时分、还是落日余晖里、深夜无眠的时光里,遇到。

在什么的心境下,无聊时的随手翻到、寂寞时的主动寻找,还是慕名而来的拜访、心灵渴望中的不期而遇。

在什么环境下,白炽灯下、橙黄的台灯下,还是窗前的自然光线里、焚香点烛的跳动光影里阅读。

得到的感受都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于长久以来形成的阅读经验、审美倾向、价值立场,以及知识储备。

有时,阅读也像是谈恋爱,“门当户对”虽然庸俗,但总是匹配的成功率要好一点。


这样说来挺无趣的。

但至少有一点,还是能够让我们相信爱情、像相信爱情一样相信现诗:真正的好诗,具有穿透“门当户对”现实的屏障,像一束光,只要打开心扉,它就一定会照进心灵的深处。


最后,如果不是细读,这首诗的最后一段,会让人觉得是蛇足。

而心态平和的慢慢读来,它就是必然的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到花多得流蜜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