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问:贾平凹的《废都》,其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现在提出来,应该是因为诗坛最近的风波,让人重新对这本十几年前的书提起了兴趣。
历史功过是后人来说的,文化评价是跟随时代发生变化的。
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废都》的文章,认为它将是新时代下文学名著之首。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贾老的所作所为,颇有些书里面文化名宿照进现实的味道。借助体制的力量,穿着汉服(有说错误的,本人对这方面没有了解)去搞各种形而上的套路,直到如今诗坛出了个新诗体,让大多数人看到文化人如何为后代铺路,弄得诗坛鸡飞狗跳的时候,名家的形象逐渐形而下了。
早期作品当然不能和现在的作者为人相关,只代表当时他的想法、他的批判。
但是作品的评价是无法离开作者本身形象的,一个人的思维是连贯的,就算有突变,也只能以眼下为准。而作者最终盖棺定论的评价势必影响到作品本身地位的高下。
当一个先锋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我们为什么还要抬高他的先锋作品?即使他的作品确实经典,确实有着当时代的意义。
但是时代变了,你也变了啊。
《废都》记录了西京城里以庄之蝶为首四大文化人的起落,是八九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高级文人心态颓废的艳情史。书中大篇幅的性描写带动了情节的发展,将整个社会荒诞堕落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有着大量生动人物的社会横截面图,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物裹挟在时代之中的命运。
当时的整个社会关系就是混乱,迷幻的,就如同男主混乱的性关系一样。贾平凹对这种社会状况是持批判态度的,《废都》给人带来的那种颓废感,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解读,而这个认识是比较准确的。
这就是《废都》的意义所在。
贾平凹在谈到《废都》等作品创作的动机和动力时,曾愤激地指出:
社会发展到今日,巨大的变化,巨大的希望和空前的物质主义的罪孽并存,物质主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地影响着人的灵魂,这是与艺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作出文学的反抗,得要发现人的弱点和罪行。
所以贾老的态度,在当时毫无疑问是批判社会,虽然并没有在小说中给出解决方案,但确实发现问题,并且冷眼相看。
这就是《废都》的意义所在。
反过来说,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废都》中提出批判的种种社会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呢?
基本上没有。
反而是批判者变成了书里的模样。具体细节很多朋友,很多文章都在讨论,这里就不细说。
这其实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堕入凡尘,为了地位和子女,收起了风雷闪电的穿刺,放空了曾经看穿社会迷雾的眼睛。
其实这也没什么,因为他发现问题、批判问题,但是并没有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最终只好成为问题。
但凡是理想主义的堕落,大都是活得太久了。
假如鲁迅能活到解放后,他还能嘲笑郭沫若看上去像条狗吗?
所以,今天接到邀请谈《废都》的问题,还是那句话,书是好书,是那个时代绝无仅有的,带有文人思维的社会思考批判性小说,其意义非常独特。
至于晚节不保的后话,不免让人感叹。作为名人、作为标杆,有时候别那么长寿,多好。
嗯,还有两天又到了张国荣的忌日,这种将生命定格在最好时光的选择,对于生者、死者都是残酷的,但是却为无数旁观者提供了话题,并且封杀掉了社会地位、名声下滑的可能性。
对一个将自己羽毛看得比生命更重的人来说,这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
《废都》已废,哥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