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喜欢速读的我,十天有余,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本著作还没有看完,但已经悄无声息受其影响。

      因为疫情,“停课不停学”在忙碌进行中,今天下午有我的课,提前打开电脑,把钉钉、学乐云及alclass课件等准备好,迎接课的到来。

在以前,上课就上课,几乎很少带感情色彩,也只是把上课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而已。刚上班时的那份热情、期待等等,全部被日复一日的平淡、乏味工作所取代,几乎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如一台复读机,有点麻木。    读着《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本书,就如在聆听李镇西老师的谆谆教导,或者说像一位教育前辈在指导说教自己该如何做一样。

      首先保持童心的教导,一篇《是否还保持着最初的童心?》,把我从混沌中唤醒,重新寻觅自己内在的“童心”,回忆起初为人师时与孩子们相处时的那份纯真与快乐,课间一起游戏、课上风趣互动、课下犹如朋友式聊天等等。不知何时我不再是我,学生似乎不再是曾经我眼中的学生,工作的热情也飘散风中。是李老师这篇文章唤醒沉睡的“童心”,也似乎看到了模糊的自己。我不是不再爱一帮帮孩子们了,而是十几年的重复工作把心给埋没,没有拂去灵魂上的尘埃。缺乏创新的工作,是没有激情的,没有了激情,就是静寂的,静寂就会犯困,犯困就会失去思考,没有思考的人犹如一具空壳,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如果保持纯真的最初童心,每天看着生气勃勃的孩子,怎么会产生职业倦怠?怎么会麻木“”?怎么会不开心呢?作为教师,保持一份童心,融入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一起感知生命的美好吧。

其次对待教育的心态。曾追求“生活优雅”的我,不知何时也沉陷于“社会浮躁”的大海里,内心不再平静,总被周围的人或事扰乱内心,某某某做微商赚了多少多少钱,某某某的什么什么班,招了多少多少学生,什么什么的,周围的杂音,打开手机,朋友圈、群里的乱七八糟信息扑面而来,哎呀呀,我的心哪,怎么能安静下来?这是怎样的心境?“欲望的恶魔困扰着我,也想从事其他,money也令我向往了。《享受教育》、《幸福比优秀更重要》、《都不容易》篇篇文章,慢慢的抚慰浮躁的心,不再去“妒忌”别人的“成就”,思考自己的教育事业。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所追求的不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同,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个体,做好自己该做的即可,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他人,被他人扰乱内心。

品味李老师的“说教”,不能改变工作,就改变心态。是啊,反正心情好与不好都要工作,都要度过每一天,就如书上说的:痛苦过是一天,快乐过也是一,何不快乐的过呢?”这句话用在工作上同样适用啊,何不快乐的工作呢?就如李老师说的:去享受生活。作为教师如何“享受生活”呢?用心关爱孩子们,发现孩子的可爱纯真;研究课堂,发现课堂的乐趣;体会教师工作的成就感、学生的进步,课堂的创新等。

对“幸福”的看法也被颠覆,就是啊,“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是否卓越,都无关紧要,最关键的是否“幸福”。优秀与卓越的人不一定幸福,生活中,特别是工作中,何必攀比、你争我斗的,做好自己的事,从容的去工作,不是很好吗?就如李老师所言: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不如沉潜在读书、教育教学之中,感受教育带给作为教师的幸福感。把一切繁琐的无聊之事抛之脑外。不浪费光阴,不消磨意志,做好自己,幸福生活。

第三,对待学生和课堂的态度。通过看李老师和老师们的对话、李老师和学生的故事,令我对课堂的态度也有很大启示。李老师作为“大师”级别,对待课堂还一丝不苟,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对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更要认真备课,对每节课负责。尽管是网上授课,我开始精心准备课,授课的内容、形式、环节等,历史背景、相关材料、史实等,网上搜索学习了解。查阅更多的材料、PPT、学案等,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聆听网上名师授课,发现自己准备的不足之处。通过精心准备,上着课或课结束后,有一种莫名的喜悦,也许这是满足感、对自己课堂的认可感。

      特别是今天的课堂,融入了毛泽东的诗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疫情、同时也感觉到孩子们是那么可爱,对他们充满了疼爱,当问一个问题,网络的另一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看孩子们都如此的爱着课堂,与老师积极互动着,想象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忽闪忽闪的眼睛,多么可爱啊。现在真的很怀疑,之前怎么竟然可以忽略孩子们的可爱呢?体会着这份美好心境,竟然有点迫不及待等着上班,期待和孩子们在教室的课堂,不会再有过多严厉的批评,多份爱心、耐心、也多份对孩子们的信心,更多份对孩子们的尊重与理解。

      不自觉想到了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看李老师的著作是如此,教师对孩子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