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相长”成为生活常态

网图,侵删

“教学相长”一词,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意思是说,教与学互相促进,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但学生能得到进步,老师的水准也可以借此提高。

教学相长这个成语来源于这样一个典故:

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才气过人。

子夏在跟随孔子学习时,曾问孔子《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这是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画图画”。(素以为绚兮,指在洁净的质料上描绘美丽的图案。绚,美丽的图案,这里做动词。)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回答说:“卜商啊,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聪明的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为先,礼在后”的道理,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启发了孔子,所以孔子很高兴,认为可以和子夏一块探讨《诗经》了。

博学如孔子,也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受到学生的启发,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识。

这个古人早就知道的词语,折射出一个普遍的道理:客观世界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在授于他人知识的同时,自身也会得以提高。

现实生活中,教学相长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一件小事:

我女儿高二寒假,请了本校一位老师补数学,同时上课的还有另一位学生。一次,老师讲了一个复杂的题目,通常来说,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才能得出结果,我女儿看了几秒题目,灵感突现,没动笔就说出了答案,此时另一位同学还在埋头苦算中。

我女儿用了“巧思妙法”,不用计算便可得出结论,这个方法在选择填空题中或许可以一用,但如果是计算题,她不一定能做得完美,所以她的投机取巧并不可取。但那位老教师却高兴地直拍大腿,说从教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学生有这样的思路。

后来,那位老师跟我们说,你的女儿做题思路太灵活了,你可以照着复旦人大这个层次的学校期待。

事实上女儿高考时,数学并没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当然也没考入复旦人大这样的名校,这跟她学习上只灵活不扎实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各个训练营的老师,面对的学员都是成人,都各有所长,甚至不乏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要想做个称职的老师,体现专业性;要想从容应对学员的“刁钻提问”,老师必须倒逼自己广泛涉猎,用知识全面武装自己。

老师的能力强,专业精,学员势必会受益;同时,老师也能汲取到众多学员的专长,促进自身的进步。

所以,生活中,教学相长必然会成为常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教学相长”成为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