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灯火,点亮元宵节夜

放假的这些天,只要吃过晚饭,我们全家就会一道下楼遛弯。说是消食,其实,更多的是想趁寒假多陪陪老人孩子。孩子们蹦蹦跳跳走在前面,母亲、妻与我走在后面。

大街上,车水马龙,灯光闪烁。路两侧的行道树上,新扯上了各式彩色灯带,一串串、一根根,都紧紧缠绕在树干、枝头。色彩缤纷的灯光,似满天繁星被天公染上了色,又把这赤橙黄绿青蓝紫尽情洒向了人间街头。

这座不起眼的豫中小县城,这两年倒是越发洋气了,道路愈加宽阔整洁,路灯也似乎更加明亮,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有了这些彩灯的烘托,人们过年的幸福与快乐,仿佛与这璀璨的色彩一块在街头汩汩流淌。

其实,我更加在意元宵节夜那乡下老家的灯。

爹在世时,元宵节一吃罢汤圆,就会拿出两根洗净的大萝卜,切成数节,用小勺子一个个掏出大大的洞来,再一个个填满熬好的猪油,一根根插上香油浸泡过的棉花灯芯,三五分钟,十几盏萝卜灯就被爹轻松做成了。再用火柴点上,双手庄重捧起,口中念念有词地嘟囔着,只一会儿,堂屋门口,大门外,压井台上都有了一盏扑闪着火苗的萝卜灯。

这时孩子们才会好奇地围在灯前,笑着,闹着,追逐着奔跑着。爹就把剩余的一十五盏萝卜灯再用篮子装了,提到村南边儿的老坟上去。

听父亲说,我家族全村最大的那一大片坟地里住着父亲爷爷的父亲,父亲的爷爷,父亲的父亲及他们弟兄四个,加上我父亲辈他们亲弟兄三个、堂兄弟八个中故去的几个,一共有十五个坟头。一个不落,无论在清明还是十月一,不管正月初三还是元宵节夜。

因为朴实人的心中,灯火既要照亮俗世,也要缅怀故人啊!

爹不在了,老坟中无法进人,只得拔了新的茔地。从老坟向南,翻过一道河沟,途经一口坑塘,宽阔的田野中,三尺黄土之下就成了父亲永久的家。

正月十五那天下午,看天空云歇雨住,能够做灯送灯了,我就依着父亲做灯的样,欢喜地摆弄好三盏萝卜灯。天刚一擦黑,我就催促妻赶紧吃罢汤圆,驱车一道回老家送灯。

村庄的路灯白晃晃的,有的人家门口,桥头,坑边已有了几点红红的亮光。只是走近了才发现,他们大都用的是现成的蜡烛。这习俗到底不是尽人皆忘,只是我想,记得并传承这风俗的人,到底是在为谁默默坚守呢?

来至我家老院,漆黑一片,我没开大门,没进院子,只点燃一盏萝卜灯,默默放在大门口,跳动的火苗,似在向谁诉说,这家有人回来过。

换上随车带着的深腰雨靴,我俩端着剩余的两盏灯向村外走去。

田野里,夜幕中初春的寒气依然逼人。近处我家的这片老坟和稍远处其它的坟头,已是星星点点地闪着亮光,他们的后人正沿袭着传统,把他们深深怀念。

我有时会想,年少时,人们似乎都是无比轻狂,对于这样的习俗,动辄就以迷信、愚昧嘲笑之,大有汝皆不慧我独聪明之派头,其实泱泱中华文明几千年,我们的祖祖辈辈是都不如我们聪明吗?慢慢地,人至中年,才愈加自觉地接受了曾经所不屑的。

如果真有灵魂,我不希望父亲在那边的世界是漆黑的。所以,我与妻加快脚步,坚定地向前走去。

元宵节送灯的来历及意义: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元宵节也叫灯节。正月十五送灯是一直以来流传的风俗,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去给祖上送灯,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亲人的问候和温暖。

这一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九洲芳文投稿二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盏灯火,点亮元宵节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