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刘备以德服人,简直就是群雄割据中的一朵奇葩!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引言:汉末三国群雄激荡,各显神通。刘备能从众多英雄中脱颖而出,与高尚的个人品德密不可分。

风云际会,以才建功者多,以德立业者少。刘备选择以德服人,筚路蓝缕,夹缝中求生存,百折不屈,草创蜀汉基业,无疑是群雄荟萃中的一朵奇葩。

刘备,字玄德。

《道德经》言: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是位大英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以蜀汉为正统,褒扬刘备,贬低曹操。

刘备这个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德行?怎么会如此受人追捧?以德服人是真是假?

让我们从史书中来一探究竟。

纵观刘备一生的戎马生涯,其实并没有达到他名字中“玄德”的要求标准。但是鉴于时值乱世,祸乱纷扰,上下相疑,离心离德,追求利益的人多,追求道德的人少,能做到践行基本的君子之道,就已经相当不错。

汉末三国的英雄们大多践行兵家的诡谲之道、尔虞我诈。能特立独行,坚持以德服人,最终成就帝王之业者,纵观整个汉末三国,唯刘备一人而已。

刘备在做平原相的时候,平原百姓生活困苦,饥民流离,时常还受盗贼劫掠。刘备一边组织人手抵御贼寇,一边安抚百姓,救济饥民。坐谈与百姓同席,吃饭与百姓一处,所吃之食也一样,从来不有所挑拣,更没有任何的官架子。

郡民中有个叫刘平的豪绅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暗杀刘备,刘备毫不知情,对前来的刺客礼遇有加,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坦露实情而去。

由此可以想见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普通百姓眼中,刘备乐善好施,有济民好生之德。

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荆州,刘备驻守樊城被曹操一路追到当阳,这一路聚集跟随刘备的民众足有十万之巨,行进缓慢,一天只能走十几里地。

当需要过江奔江陵的时候,手下有人实在忍受不住了,跟刘备说:“我们现在需要快速地渡船到江陵,老百姓太多,而且都是流民,能打仗的士兵太少,如果曹操带大兵追来怎么办?不如舍弃流民,自行过江。”

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当时所说的“以人为本”虽然和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意思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词最早见于史书,就出自刘备之口。

诸君试想,在那个视平民如草芥的时代,能说出这样的话,刘备的好生之德又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为之感动呢?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正史中也有相关记载,简直是刘备礼贤下士的典范。

诸葛亮是隐逸派士人,隐居南阳,不问世事,一直到二十六岁都没有出来做官,自比管仲乐毅。其实诸葛亮并非不愿做官,而是摆出一副清高做派,等待明主登门。有点“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意思。

史书记载诸葛亮和荆州牧刘表是沾亲带故的,以诸葛亮的才情和名气,不可能无人征辟。天下那么多的英雄可选,清高脱俗的诸葛亮最终还是选择了辅佐刘备,足以说明刘备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虽然是演义故事,但也是根据正史提炼出来的。至少关羽挂印封金和赵云一生跟随的故事正史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关羽、张飞、赵云和刘备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生死相依、义薄云天。

如果刘备没有善待兄弟,礼贤下士的品德,关、张、赵能死心塌地地跟随他吗?

【《三国志》记载,时人傅干评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不仅在熟知的朋友面前,刘备侠肝义胆,宽仁有度,在陌生人面刘备也是救难扶危,忠心可鉴。

孔融,建安七子之一,绝对是汉末时期的大名士,清流派士人的代表。一向自恃清高,目无下尘。

孔融在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管亥围困,被逼无奈之时派人求救刘备。

刘备收到求援信后,大吃一惊。感慨道:“孔北海这么有名气的人竟然知道天下有我刘备这么一个人,真是三生有幸啊。”

于是发兵三千,驰援孔北海。

孔融这样的大名士是一心辅佐汉室的,他早就看出了袁、曹二人有不臣之心。为了不玷污自己的忠君臣节,他宁愿求救没有多大名气的刘备,也不愿意向袁、曹折节而丧失汉臣名节,这也从侧面说明孔融相信刘备对汉室忠心可鉴。

【《三国志》记,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

徐州刺史陶谦病重之时一定要把徐州让给刘备治理,刘备再三推辞,说袁术近在寿春,出身名门,四世三公,极有声望,要将徐州转让给袁术,陶谦与部下糜竺断然拒绝。

孔融知道后还特意写信给刘备,贬低袁术一通,让刘备不要有心里负担,该接受就接受,以他的德行完全担负得起徐州刺史的职务。

刘备就不得已接受了徐州刺史之职。

虽然陶谦让徐州史书记载确凿,但不是很可信。另外还有汉室宗亲刘表让荆州给刘备的事,三国志也有明确记载,也不太可信。

但这两条史料虽不可信,但至少可以从侧面反映官宦、宗亲阶层对刘备德行的认可、赞赏和信任。

从刘备以德服人的故事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君子欲成其事,必先修其德,这是古今相通之道。

最后以刘备临终前教育儿子刘禅的两句话,与诸君共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话三国:刘备以德服人,简直就是群雄割据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