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理喻,没有意义——哈金《等待》读书札记

在一次Zoom云上讲座,听到美籍华裔作家哈金进行创作分享。得知他在出国之前,从未发表过作品。到美国后首开用英文创作长篇小说《等待》,放了九个月,也不知道能不能出版,上哪出版,几经波折终获出版。一年以后,《等待》奇迹般获得1999年美国“国家书卷奖”,2000年获得“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哈金能获得福克纳奖,相当厉害!心生好奇,决定找出《等待》拜读。这部小说是哈金用英文原著,再由金亮翻译成中文。

一、作者简介

哈金,本名金雪飞。笔名哈金的“哈”,源于他最喜欢的城市哈尔滨,“金”则取之他的姓。

1956年生于辽宁省,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五年。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在校主攻英美文学,1984年获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

1985年赴美留学,并于1992年获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迄今为止,已经出版十余部英文作品,并荣获多个奖项。

哈金当选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终身院士,成为美国这所国家权威学术机构的第一位华裔作家。

二、本书概况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中国60至80年代之间,讲述的是中国北方一个普通家庭的婚变故事。

农村出来的军医孔林在东北木基市一所部队医院工作,上军医学院时,在父母包办下与家乡农村女子刘淑玉成婚。淑玉没有文化,裹小脚。

他不爱妻子,婚后第3年他就分居,一直在办离婚,苦等18年,历经波折,终获离婚,之后与一直在等待他,同在部队医院工作的护士吴曼娜结婚。曼娜生下双胞胎,小家庭被繁琐、沉重的家务压得透不过气来,曼娜有病在身,脾气骤变。现实的庸常将孔林的理想消磨殆尽。孔林陷入了新的痛苦之中,他并不幸福,等到的是无奈、虚空与困惑。

新的生活令他烦躁不堪,他幡然领悟:原来淑玉才是能全心全意伺候他,为他奉献一切,勤劳持家的女人。

孔林去探望发妻,却在那里找到了心底的平静。辗转多年,又开始了下一个无尽的等待。

全书一句话概括是: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十八年的等待,收获的是虚空与困惑。

三、本书随感

1.关于叙事手法

哈金的《等待》获得美国福克纳奖。评审团认为,哈金是“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的伟大作家之一”。

之前读过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意识流的写法让人印象深刻。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福克纳以意识流手法著称,但哈金的《等待》却完全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写法,完完整整地讲完一个故事,围绕孔林多年离婚纠葛,最终离婚并再婚的故事。情节发展线索非常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没有任何文学技巧的故弄玄虚,阅读体验相当流畅。

这也可能与作者首创作品相关,如多很多作家一样,首部作品没有过多文学炫技,只是一种真诚自然的表达,如卡勒德·胡赛尼的首部作品《追风筝的人》就比后面的两部作品《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的阅读体验要轻松许多。

2.关于人物设计

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男主人公孔林,原配乡下女子刘淑玉,情人也是后来第二任妻子吴曼娜。

三个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而孔林最为生动。

孔林善良、正派、但性格软弱、怯懦、优柔寡断。首次婚姻受父母之命娶一个旧时的小脚女子。孔林与吴曼娜的相恋,也是因着吴曼娜的坚持而有了等待。在多年的离婚纠葛中,由于担忧亲友非议,还是未离成,更害得青春活泼女子吴曼娜被人强奸,身心遭到摧残,直至灯枯油尽。

孔林对爱情充满理想的情怀。

 “如果他一生中能够从灵魂深处爱上一个女人该有多好,哪怕只有一回,哪怕这会令他心碎欲裂、令他神志不清、让他终日像吃了迷魂药、让他整天以泪洗脸、最后淹没在绝望之中?

孔林梦想着激情的爱,但却从未主动追求真爱、勇敢大胆去爱。他总体上是被动的,他的优柔寡断、懦弱胆怯,决定了他在这场等待中最终的悲剧命运。

3.关于小说的人生哲学思辩

孔林一方面等待走出旧的婚姻围城,同时又在等待走进另一个新的婚姻围城,所谓“等待的却是不想要的,失去的却是想得到的”人生怪圈。

孔林的这种生活困境,不单是他个人的,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性,“找到的就不是你要找的”是人的一种精神困境,也是复杂人性表现之一种,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哲学思考

关于等待这个主题,不由让人想到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作品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也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表现出现代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该剧1953年首演,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个人以为,孔林的人生故事,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等待戈多》同样的主题,这正是荒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的真实写照——不可理喻,没有意义

也正如《圣经》上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

4.最后,想尝试篡改结局

小说开放性的结局,让人不免想到,又是一个男性作家对爱情的意淫。

瞧瞧,两个女人都长着一幅恋爱脑,都全心全意爱着男主。年轻时,原配在乡下守着家带着孩子,他只管享受情人的美好,全然不食人间烟火,连衣服都是情人来洗。再婚后,被现实的生活重压不堪忍受,就让吴曼娜得了心脏病,来日无多。而原配依然忠诚等候,还答应伺候两个孔家的血脉。绕了一圈的男主,晚年回归贤惠的原配,只是添了一对双胞胎儿子,续上了传统意义上的烟火。

家有贤妻,儿女双全。美得你哟!孔林。

让我来改写,不仅将吴曼琳写死,还将原配也写死。瞧瞧,人家一个小脚女子操持家务,伺候老人,带大小孩,婚姻名存实亡,过着守活寡的生活,年年孔林还回来闹离婚,心头能不郁闷?得个不治之病实属正常。

两个女人都走了,就让你孔林一个男人带着三个孩子,原配的女儿还青春期叛逆,看你如何招架?

哈哈,不要打我!哈金先生。

四、结语

在我读《等待》时,刚好回到国内,与一朋友聊天时得知这样一个故事。是她的一位男同事,离异(后证实并未离家),在外与一女人相好,女人怀孕,男人却不想担责。女人闹到公司。女人其实想生下这个孩子,但男人不想娶。女人但看情已绝,就索要钱财赔偿,从100万谈到60万才算了结这段孽缘。

就想,这男人是否得到孔林的忠告:别被爱情冲昏了头,止住,前面依然是万丈火坑!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明知会失去,但还是要追求,得到什么必会失去什么,得到的美好其实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正如王尔德的话:“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种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理喻,没有意义——哈金《等待》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