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到底窃取了什么?

西安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陆卫明在一次授课时讲道:“实际上,我对你们(他的学生)特别是90后一代青年学生还是有一点看法的。


什么看法呢?你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电脑手机上,如果是要查某些资料就到网上,百度网或者学术期刊找二手的论文,这是害死人的。如果没有读大量的原始经典名著, 就缺乏功底与魅力,不要说是鉴赏能力,就连辨别能力都没有,这个实际上就会导致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不会思考,也没有思想的局面,这恐怕是以后你们发展的最大瓶颈。


手机很好玩,但玩手机不会产生价值,而且在浪费价值


手机是真的好玩,一玩就能玩一天,抖音也好玩,一点进去就能开心几个小时。手机在很大程度上真的能度过无聊的时光。


但是,总有很多时刻,当屏幕熄灭的一瞬间,内心时不时会闪现一丝空荡荡的感觉,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在看空间,看朋友圈,刷贴吧,逛微博。最后却什么都没有换来,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做“机会成本”,意思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套用在这里,玩手机也是有成本的,为了玩手机,需要放弃我们的时间、机会等一系列隐形的成本。


打个比方, 本来说好去做一天兼职,然后第二天却起不来床,睡了一上午,点了一份外卖,又玩了一下午的游戏,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本应该做兼职一天的收入。本来说好要去图书馆学习的,但是却呆在宿舍打了一天游戏,本应该在图书馆学习一天知识的时间的机会成本也同样被浪费掉了。

与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多读书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


当然,很多人说他们能够在手机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例如每天看新闻能够了解我们的社会,刷微博经常会发现新奇的事物能够丰富眼界,看b站时不时还能学到新的技能,搜百度也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


但这些,无疑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里,谈到阅读的目标分为两类,一是为获得咨询而读,二是为求得理解而读。显而易见的是绝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为获得娱乐,资讯,消遣时间而玩手机,而这类信息在本质上都是重复的,简单的,不会因为无法理解而伤脑筋 。这类信息很大程度上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


而读书更趋近于第二类,是系统性,理解性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去读我们并不怎么知道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在双方水准不齐之下,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而且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往往是一个领域的知识,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该领域的必要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和思考,可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学习到作者建立的知识体系,也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


读书这件事可以去辩证的看待,它既有主观的因素,例如读书的意识、方法、态度,动机;也有客观的因素,生活的环境,读书环境,身边人的影响等等。

当然,我们不能只注重主观的因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法只会陷入死读书的怪圈;同样也不能只注重客观因素,例如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身边的人都在玩,离不开手机这些原因就认为没那个条件而不去读书。


这也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一般,普遍性在于我们所有人都在读书,特殊性在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经历,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定要去读书而发现读书的感受,又通过对读书的深刻感受认识去更好的读书。


​读书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从不喜欢读书到喜欢读书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启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坚持,答主从大一开始看书到大三,用了两年时间开始真正的喜欢上读书,喜欢上学习这件事情。读的书也逐渐从小说渐渐转向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感兴趣的五大专业领域学习。


每天去图书馆读书不再是坚持,而是一种习惯。


​总结:我不反对玩手机,我平常也喜欢玩手机。我反对的是每天把大把用于学习,用于活动,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拿去玩手机,正如一天精力最好的白天和下午,很多人把这段最好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手机。与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多读书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


在琐碎时间玩一会手机是消遣时间,在正经时间玩手机是消遣生命。

PS:假期一定利用好时间多学习,多实践。我目前趁假期有大量空闲又纯粹不受打扰的时间学习,到学校后要上课就会断断续续。多去图书馆和书店安静有环境氛围的地方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机到底窃取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