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2 这部纪录片仿佛是由上帝造就的

《蜜蜂之地》,豆瓣评分9.0分。

了解了这部纪录片拍摄的背景后,我认为这部电影拍摄的原因,真的,犹如神助。

片子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居住在马其顿的喀迪丝是欧洲大地最后一位女采蜂人,与抱病半盲母亲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坚守「取一半、留一半」黄金定律。游牧民族一家突然欺至,打破宁静生活的不止是七个孩子与一众牲畜的喧闹,还有疯狂掏尽蜂蜜的贪婪,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肆无忌惮。导演们拍摄了近3年,2000多小时的素材,剪辑后成为了这部影片。

为什么说“犹如神助”?这要说回拍摄的背景。

“本来的打算是拍短片,拍摄有关该地区的环境——因为河水改道,村庄的变迁。几年前我们先遇到女主的哥哥,他也养蜂,后来我们才见到女主。我们最早拍摄的镜头之一是女主打开蜂巢,说‘我拿一半,留给蜜蜂一半’。这启发了我们把它用做一个主题。

一开始六个月我们只拍女主和她的母亲。我们等着故事转机。当游牧邻居搬来,我们意识到这是明显的冲突。从这儿开始,我们有了故事情节,这场冲突也是第二个主题。我们拍了他们两户人家一百多天。”

游牧民族的到来,就是这部片子的神来之笔。

在喀迪丝的生活中不经意闯入的一群人,打乱了她的生活,与她秉承的理念形成的完全对立的冲突,让这部片子看起来就像“故意而为之”,而当你知道了拍摄的背景后,不由得想起我们的那句老话“无巧不成书”。对于拍摄纪录片来说,这种情况犹如“天赐良机”。

我想更多的谈谈喀迪丝这个人物。她虽然贫穷,但却并不匮乏。即使穷途末路之际,她的脸上也从未表现出一丝不满的扭曲。这种扭曲,在我们现代人的脸上常常看得见。在影片的最后,她和她的小狗一起分享蜂蜜时,我不由得想起某些现代人基于文明之上,显出的廉价的优越感。

愚昧和落后可以画上等号吗?

从很多角度你都可以看到,喀迪丝的内心与游牧民族相比,是更加饱满的。人能否感觉到幸福其实在于我们对于物品的定义是什么样的。我和星星之前谈论过这个问题,她说遇到我之后感觉自己变得更幸福了。因为她更容易满足了。

人类何时能够满足?如果追求物品数量的阈值,那我想是没有一个限制的。

唯一我们的让自己满足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如果这部片子是上帝的推手造就,那么这些游牧民族已经暗示了我们人类的命运。就像千年前竭泽而渔的故事一样,人类如果只想着征服自然,没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没有对自然的信仰的时候,不仅毁灭着这个世界的其他生物,最终也会毁灭人类自己。

影片拍摄时的一个小插曲非常有趣。

后期的剪辑过程也很有趣,因为听不懂当地语言,两位导演只能凭借感觉把数字影像当成默片去剪。经剪辑并逐一翻译后,随机生成的话语所呈现的“诗意”震惊了他们。

比如喀迪丝的母亲说“我出不去了,我现在就像一棵树”。

还有那次关于春天的对话,“你能想象春天来的时候吗?”“有春天吗?”“当然有”“有太多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小屋昏暗的煤油灯,村庄顶上的干净的星空,安静只有一户的遗落村庄。喀迪丝的心中在想什么?在影片留白的景色中,我不仅在想,我们人类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部好的影片会从各种角度给我们许多思考。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2 这部纪录片仿佛是由上帝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