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铭)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这本书因为觉得它的书名非常有深意,未曾翻阅,就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当全身心投入去阅读每一个文字时,才感受到这是一本对生与死的探寻,寻找生命意义,与生命告别之书。在我们潜意识之中,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们是忌讳的,而本书讲的是作者自己——保罗.卡拉尼什,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三十五岁时,在即将抵达人生的巅峰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在饱受病痛折磨的二十二个月里,在医生和病人的身份转换中,超乎常人的冷静与理智平诉自己的经历和心声,言轻,但是有力量。关于如何“生存”,“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本书是一本未写完的书,也是一本完整的人生之书,保罗从他身强体健时和至死方休时两部分,来讲述生命的感悟,他妻子露西的写的后记,让我们从多方面去了解保罗人格魅力。

      保罗在身强体健,从事神经外科医生时,在分析患者病情时,发出的思考:"你愿意用失去说话的能力,来交换多几个月的生命,默默无声地度过余生吗(也许你要替自己的母亲做这个决定)?你愿意冒着丧失视力的危险,来排除致命脑出血的哪怕一点点可能吗?你愿意右手丧失行动能力,来停止抽搐吗?你到底要让孩子的神经承受多少痛苦,才会更恳意选择死亡呢?因为脑部控制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知和经历,任何神经上的问题都迫使病人和家属去思考(理想的状况是,有医生指导他们):到底是什么,才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

  当保罗在为生活全力以赴,最终成长为全美知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我之前的人生一直在积累潜力,现在这些潜力都将是无用的了。我本来有那么多计划,那么接近事业巅峰。现在我体力不支,重病缠身,我想象的未来和个人的身份认同轰然崩塌。我面对着我那些病人曾经面对过的,有关"存在"的窘境".在未来一片光明的时候,黑夜突然来临,将所有的光驱散,只留下一片黑暗又孤寂的世界。保罗没有掩盖他的无助、愤怒、绝望,他非常坦然的承认并且直面这些情绪,最终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天早上,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为什么?因为我做得到。因为那就是我。因为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他又重返了他的岗位,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地方,也许他无法战胜死神,但他没有向死神屈服。

  最后,保罗选择了有尊严的离去,他要求不采取任何特别激进的手段去阻止他病情恶化,选择了“舒适护理",不上呼吸机。保罗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清楚明白地对露西说:“我准备好了"。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那一刻一家人是有准备的,充满爱的道别。露西在后记中写到:就算身体已然垮掉,他还是精力充沛,开朗大方,充满希望,当然不能奢望能病愈,而是希望充实地度过目标明确、意义深远的每一天。

      保罗的大半生都在对死亡进行探索和思考,并拷问自己是否能坦然诚实地面对死亡。最后,他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I can't go on,I'll go on !


  当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文字与精神力量的寿命是无限的,保罗已逝,但关于死亡话题的探索和思考,给医护人员,给与病魔做斗争的患者,给患者的家属们,都有一个深度、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正如保罗借自己肿瘤医生之口所言: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继铭)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