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城以南hong
重拾起《红楼梦》,再一次陷入了女人的世界,不能自拔。毛泽东说不读红楼,就不是中国人。同时也有人说:千万人读红楼,千万种心得体会。这也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枉凝眉》中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磋呀。一个空老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的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亦是作者的悲剧。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家族由荣华走向破落的过程,同时描写了一份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是金玉良缘,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去追求的功名利禄,一边是自己向往的自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书中塑造了900多个形象,其中我最欣赏宝钗。欣赏她,是因为她做人的态度——简单。从她的着装看,书中第一次正面描述她是这样写的:“一色半新不旧,看上去不觉奢华”,一出场就艳光四射,虽低调,却叫人不能忽视她的存在,越简单,越称出:“脸若银盆,眼如秋水”。薛宝钗深懂简单就是美得道理。
在“比通灵宝玉”这一章中,宝玉讨要宝钗的金锁。宝钗怎么说的?她说:“不过是个道士的几句话,带着图个吉利,不然沉甸甸的谁带着身上”。脂砚斋批道:“一句话说尽天下俗脂艳粉”。脂砚斋评价的中肯。仅凭这一点,薛宝钗就比尤二姐之流高出不知多少个段位。
这还不止,宝玉靠近宝钗时闻到香气,问她用什么香囊,宝钗怎么回的?“我从不带那些东西,好好地衣服,熏得烟气火燎的”。后来发现,那竟是“冷香丸”的药香。真是撩人。
再看宝钗的家,一派翠枝雪藤,几乎没有花,以至于贾政也批评道,对于一个女孩子而言,太过素淡了。你或许觉得宝钗居家完全没有情调,其实不然,这些植物虽无花,却有香。正如宝钗虽不饰富华却药香盈身一样,是不动声色的妖娆。
不仅在外在着装上薛宝钗坚持简单的原则,在内在学养上也是一样。说到学养,很多人会有钗不如黛的误解,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黛玉胜在"灵气",宝钗胜在"博学",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宝钗博学"博"在各个领域的各个旮旯,她几乎都去溜达过。先从文学上说。你记得她的螃蟹咏吧?柳絮咏呢?菊花咏呢?这只是"正规文学",那些"淫词艳曲"的禁书呢?黛玉直到十五六上才从宝玉那儿看到一本,宝钗呢?人家七八岁上就读完啦!你看她又是"守愚"又是"藏拙",旁门左道的事儿她是一样没少干啊!
论医学,黛玉身子不爽,宝钗去探望,不是立即就给出一副养脾的方子?谈绘画,老太君叫她的四孙女惜春画出大观园的图样来,不又是薛宝钗出的省时省力的画法,列出了要用的工具,还顺便讲了讲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就这么地,人家也从来没咋呼过,从来低调,从来“珍重芳姿昼掩门”,从来"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但你不会以为她真的"俏也不争春"吧?她不是不要秀,她只是不姹紫嫣红开遍,她暗香袭人;她不是不去斗,她只是不明刀明枪上阵,她暗渡陈仓。你只能说,她玩味透了简单的真谛。
《红楼梦》中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
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媳妇?黛玉平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而她们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黛玉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可以看得出,贾妃省亲时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是多么的不甘心,而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 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所以,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 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而这又是封建势力所不容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会舞文五弄墨的人来作他们的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宝玉和黛玉似乎算得上是彻底的反叛者,只可惜他们的终身大事还是要贾母的定夺,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势力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此一来,他二人就变得太不识实务了,既对封建势力有所希求又不肯老实听话。
那么,薛宝钗又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嘉许,最终做了贾家媳妇的?在见识了通灵宝玉之后,宝钗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终生归宿之所在,但她并未形之于色,而是绐终做着恰如其的隐忍。平心而论,薛宝钗确实更符合贾母等人的要求,温厚、贤惠而又识大体。从她的身上,也不光看到了她作为封建女子的闺房形象,更看到了她作为一名旷世才女的不朽丰貌。从规劝黛玉读正经书,别移了性情到苦劝其兄薛蟠不要胡作非为至协理荣国府,将大观园让与下人劳作,以节省开支,让我们领略到薛宝钗的确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姑娘。
宝钗也好,黛玉、宝玉也罢。《红楼梦》作为一部名著,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