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没有绝对的高配和低配

近期学习吴伯凡老师的专栏,有很多我们生活中的事例,原来都是和我们的认知有关系的。以下为今日专栏笔记

任何一个认知能力,表面上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但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故事——这就是我们反复说过的:在观察一个事实的时候,要有一种将事实还原为故事的能力。我们看到的任何一个能力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故事,一个场景。当我们发现两个物种的感知能力特别悬殊,对这种差异困惑不解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对它们之间的深层场景差异缺乏足够的认知。

信鸽为什么不迷航?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在2015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鸽子身上有一种“磁感应蛋白(磁受体蛋白)”。事实上,除了鸽子,还有帝王蝶、大马哈鱼,都是通过磁感应定位来找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和目的地的。我们把这种很神奇的感知能力叫“第六感”,但站在事后诸葛亮的立场上来说,这并不奇怪——还是前面说的那句话:一种独特的认知能力一定跟独特的场景有关。鸟眼单位时间里捕捉的帧数远多于人眼,是因为它是以飞虫作为食物的。

生态位的红海和蓝海

有很多生物生活的物理空间是重叠的,但它们处的生态位非常不一样,比如蝙蝠是一种性状上跨界的生物,既是鸟又是兽。有人说蝙蝠的生存优势来自于它的跨界,这只说对了一半,更重要的是,蝙蝠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不在于它占据了一个独特的物理空间,而在于它占据了一种独特的场景:同样吃虫子,蝙蝠跟鸟之间不形成竞争的原因是,当鸟开始“倦鸟归巢”的时候,蝙蝠才出没——在时间上,蝙蝠抓住了一个特定的场景,跟鸟发生了错位,这种特定的场景就是管理学上的蓝海。

红海是指许多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导致激烈竞争的物理空间。在这个物理空间里,各种各样的物种面对的基本上是相似的场景,它们能力和资源的匹配也基本是相似的,因此就导致了生态位的重叠,也就是管理学上的竞争;而蓝海不是另外找了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很可能还是在一个空间里,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场景。

  1. 任何一个认知能力都跟极其特定的场景相关。
  2. 任何一个认知能力都可以还原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包含着极其生动、细致、精微的场景。
  3. 一种认知能力要形成优势,就必须与这个极其特定的场景形成一种精密的适配关系。人眼对于鸟眼之所以是低配,因为跟鸟的场景没有形成精密的适配:表面上人好像能看见飞虫,但由于不是以飞虫为食,所以相对于鸟眼来说,人眼是很粗糙的。
  4. 竞争力来自于认知能力跟微妙场景的适配。如果没有这种适配,认知能力就是一种低配的认知能力,就像你用二十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
  5. 真正具有优势的认知一定是场景化的认知。去场景化的认知,或者跟场景没有精妙适配的认知,都是没有竞争力的低配认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没有绝对的高配和低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