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错一件事,要做对几件事来弥补?| “四比一定律”

有一次,我答应南瓜会陪他玩水上乐园的一个恐怖滑梯,结果在最后一秒怂了,就没上去。

南瓜对此耿耿于怀:“妈妈,你说话不算数,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我挺委屈:“你老妈说话算数了99次,就这一次没算,你就再也不相信我了?”

这样的场景你熟悉吗?

连续10年给老婆过生日,结果今年忘了买生日礼物,老婆说:“你看,你就是不在乎我!”

领导表扬了你一百次,今天因为你犯错狠狠地批评了你。你在心里默默骂他:“什么破领导,就知道挑我的毛病!”

你说话一向注意分寸,一不小心在某次会上得罪了人。你晚上睡不着觉,满脑子都在想:“我是不是真的缺心眼儿?”

似乎不管发生过多少好事,只要有一件坏事出现,它爆炸的威力就盖过所有好事,让你心跳加速,血脉贲张,喷发出“一定是我不好/TA不好”----“啊啊啊我好危险!”----“我要战斗/保护我自己!”这样的思维流。

别担心,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心理学家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做“负面偏差”。

“负面偏差”就是我们更容易注意到负面的事件并产生反应的现象。它的道理很简单,远古时代的祖先必须要注意到潜在的危险(比如暴风雨、野兽)并及时应对,才能生存下来。这种生存机制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到了现在,那些真正威胁生命的危险其实极少会出现。现在的“危险”更多是和感受相关的,比如失败带来的挫败感,被人否定带来的无价值感,意外之事带来的不安全感,等等。

所以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危险”上时,就很有可能过度反应。比如老公无心说了句不中听的话,就认定他故意在羞辱你,于是拿出“让老娘灭了你”的气势跟他对打,而忘记了他曾经给你的体贴和爱。


可能你已经想到了,负面偏差会给我们带来两种影响:一是让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待人和事,二是让我们自己无法被他人客观地看待。

怎样把负面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尽量减到最小呢?

科学研究已经多次发现,坏事的威力至少为好事的两倍。在涉及人际关系时,坏事的威力一般至少为好事的三倍。这就意味着,要让“好”压倒“坏”,好事和坏事的比率要至少达到3:1,最好再略高一点。所以心理学家建议了一条叫做“四比一定律”的指导原则:要抵消一件坏事,需要有四件好事。

具体怎么用呢?

我们先说第一种影响,负面偏差让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人和事。

举个例子。比如老公今天说你:“你怎么总是乱放东西啊?真受不了你!”你这时一定会非常生气,会想起一连串老公的不好,摩拳擦掌要开战了。在这里先按个暂停键,想四件老公做得好的事情,比如:

1. 他情人节给你送了一束玫瑰花。

2. 他在你一次感冒的时候给你倒了杯开水。

3. 他特别爱孩子,是个很棒的爸爸。

4. 他在你难过的时候给过你温暖的拥抱。

这样做不是为了逃避关系中的问题,而是为了让我们把关注点从负面事件上扩展开来,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一个人。他真的像你想的那么坏吗?在对一个人下判断之前,你清楚地看到事实的全部了吗?

再举个例子。你经历了一次失败,做了一个特别差的presentation。你觉得很丢脸,心里难过极了。然后你出现一个念头:“我口才太差。”紧接着你会做一个决定:“以后我要尽可能少做报告。”这里,先停一下,想四件你之前做得好的事情,比如:

1. 我在毕业答辩的时候得到了导师的认可。

2. 上周和领导汇报工作,领导说我表达得清晰。

3. 有一次部门会议,我做了特别成功的报告,会后几个同事都说我做得好。

4. 昨天晚上我给儿子讲故事,他说我是最会讲故事的妈妈。

一次失败可能会带来破坏力极强的自我否定,用四个成功来抵消它的影响。情绪退去,理性回归的时候,再思考怎样从失败中学习成长。

再说第二种影响,负面偏差让我们无法被他人客观地看待,进而影响到关系。

这种情况比第一种要困难一些,因为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看法。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主动的行为来消除坏事对于关系的影响。

怎么做呢?很简单,当你做了一件坏事,想要减小它的影响,就要做至少四件好事来抵消。

比如你和爱人吵了一次架,就要通过至少四次的正面互动(比如赞扬、理解、拥抱、交流)来弥补一次吵架对关系的损伤。

如果你在重要会议上迟到,那么即使你下一次准时到,还是无法消除别人形成的“这个人不准时”的印象。你需要通过至少四次连续的准时来改变你给别人造成的印象。

你一次在下属面前情绪失控,那么你需要至少四次在冲突面前保持情绪稳定,来改变别人形成的“老板太情绪化”的印象。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坏比好更强大). 请记住这句话。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四比一定律”只是一项粗略的衡量标准,它是经验法则,不是自然法则。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下的所有人,也不适用于每一种好事和坏事。一些形式的“坏”无比强大,并不是四件好事就能弥补得了的。


其实今天的文章是我上周末和老廖无理取闹之后的有感而发,文中涉及到夫妻关系的女主也都是我自己。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坏”的,即使心理学家把这种“坏”用负面偏差的说法合理化了,那种由于情绪带来的对别人的伤害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始终还是会在。做了坏事之后再做好事弥补就好了,是吗?这么想的话,可真不是件好事儿。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咱们都多点儿理性,少点儿任性。

参考资料:《The Power of Bad》, Roy F.Baumeister, John Tierney

End

作者简介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错一件事,要做对几件事来弥补?| “四比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