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互动中,良性的循环,是需要一些接受和成全,也需要一些真实的表达和告知。

20200701  周三

*请老爸出去吃饭,老爸大手一摆,“不去,不去,外面的饭除了贵,也没啥好吃的想吃的。”末了又来上一句,“你要是不想做饭,我随便做点吃就行。”

我…,你…

对老爸说的这话,我真不知怎么回应了。算了算了,出门买菜,在家做吧。

*给老爸商量,“你看看这个行不行,给你买个吧?要不你说你觉得哪个合适,我给你买。”

老爸的头来回摇,“不要不要,啥也不要。你别买,买了我也不要。”

我…,你…我又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微信上给老爸发个红包,或是给他点钱,他要么是怎么提醒也不点红包,让其过期返回。要么是拿手挡着推着,“不要不要,我又不是没钱?!”

我…,你…

*看到老爸的衣服泡在盆里,我刚要去洗,老爸过来拦着,“不用你洗,不用,我自己来,自己来。我干得了,不使唤你。”

我…,你…

我真是觉得又尴尬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一次次的“我认为的好意”被拒绝,“我认为的对你好,想对你好,想给你做点什么”不被接受和理解,我越来越有不舒服的感觉,越来越觉得憋屈受挫。

我忍不住向老妈,向老公抱怨,“真不知道老爸咋想的,他想要怎样?!他怎么年龄越大脾气越怪。非得把别人的好意都推开么?!”

老妈说,“你爸节俭惯了,不舍得让你花钱。他对你心疼得很,不舍得麻烦你用你。”

老公说,“你该买啥就买呗,该做啥就做呗。你买之前问他,老人基本上都会说,不要不要,不用不用。”

我也知道,老爸不舍得让我们为他花钱,不舍得用我们为他干活。就是我不问,先买了做了,他也是嘟囔半天,不想要不想接受,生怕这回要了接了我们下回还买。

这些我脑子里知道,可是,心里对被拒绝,被不接受,依旧感觉不好。

*那天,和一个老师说起这事,老师的一句话,敲打了我。她说,“你的不舒服,是心疼老爸的不舍得,还是为了自己的付出需求没得到满足?!”

我,我,突然发觉,我的抱怨,我的憋屈,我对老爸的不满,其实,都是源于,我想要付出,我想要打造“孝顺女儿”的人设,没有得到满足而已。我一直都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为我自己考虑。其实,我根本没有去了解老爸,去理解老爸,去真正的感受到他对我的心疼,对我的好意,对我的付出。

我口口声声的“为你好,对你好”,我表面上的“要为你做这,要为你做那”,我满腹委屈牢骚的“你为啥不接受我对你好”,这,到底是为了谁?!

*也许,老爸需要的,并不是我请他出去吃顿大餐,并不是我给他包几个红包,并不是我为他买点东西洗洗衣服做点什么…可能,他需要的是,我理解他的节俭,我理解他对我的心疼,我理解他那些“不要不要,不用不用”背后对我们深沉的爱。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如老公说的,以后,如果孩子想对我们表达好意,想为我们做些什么,哪怕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也给孩子一些成全。成全和认可他的付出,他的好意。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被接受的快乐。

*就像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

我们啊,别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在付出,以为自己在对**好,为**好。

请真诚真实的问问对方,你需要我做些什么?

也真实真诚的告诉对方,我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的是什么。

在关系互动中,良性的循环,是需要一些接受和成全,也需要一些真实的表达和告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关系互动中,良性的循环,是需要一些接受和成全,也需要一些真实的表达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