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自诩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即使离开校园多年,我的床头、家里、办公桌上,也总少不了几本书。有文学类的,小说类、励志类的、工具类的,专业类的等等,不一而足。
可能是天生的吧,我总感觉对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小时候爸爸带我进城,我会在卖书的小书摊处消磨半日时光。
我借书读。
以前,上学时,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书。
后来毕业了,看到某位同事或朋友那里有什么喜欢的书了,也会借来看。还会请在大学当老师的朋友用她的借书证从学校里接了书来看。
前几年,我发现郑州图书馆离我上一家单位很近,而且免费借书。就办了一张那里的借书证。后来我离开上一家单位,住的离图书馆太远,就很少去了。
我也买书读。
路边,遇到一个书摊,就忍不住驻足翻看一番,遇到喜欢的书价格也实惠,就忍不住买几本。
也经常的网上买书,有时遇到网上书籍打折优惠,买书确实比较划算。有时候犹豫要不要买书时,就想,反正不就是一顿饭、两顿饭的钱嘛,买了就买了。
我从25岁开始,每年过生日都送给自己几本书。
25、6岁时,我突然从一种按部就班毕业、工作的生活状态中惊醒,有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有一种对快要到来的30岁的恐惧。
那时觉得,过了25岁,离30岁也就不远了,而眼下我还一事无成,一无所有。更甚者,就在那两年,我的工作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我似乎对工作和生活的一切无能为力,找不到一个出路,充满了焦虑。
那是,我买了好多书,什么《30岁之前必须做的事》、《不畏将来,不念过去》,以及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哲学著作,像《悲惨世界》、《荆棘鸟》、《不能成熟的生命之轻》、《苏菲的世界》等等一本接一本地看。
现在看来,我当时的心态有一些功利。
对于读书,也有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我想从书中找到一个逃离现实泥淖的方法。
大家不都说,读书改变命运吗?可为什么我比别人多读了那么多书,现实生活中却并没有比别人成功呢?甚至还不如很多不读书的人?
但我依然感谢曾经读过的那些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有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饭,走过的路一样,融进你的骨子里,生命里。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你所有的问题就在于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
它们虽然没能让我找到成功的方法,但是让我的心智更加成熟,心态更加平和,让我度过了那些充满焦虑的日子。
在往后在岁月里,也给了我一种力量和能力,让我无论在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能淡然地承受和面对。因为书上说了,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你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少年时读书有些“好读书不求甚解”,后来只有经历过一些事一些人之后,书上的那些话,当初只道是平常,再读却字字入心,泪流满面。
再后来,我除了平时随机买几本书外,每年过生日时,固定买几本书,扉页上写下当时的寄语、日期,当作生日礼物送给自己。矫情地觉得,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用过去一年的光阴,来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和底蕴,过去的一年,没有白渡。
前几天整理我的书,发现这些年买的书已经有满满好几箱。有些书买时看过,再次翻看,还是新鲜的感觉,这也是好书的魅力所在吧。
现在互联网时代,电子书越来愈多,人也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的快餐类资讯获取,很少有人耐心地完整读完一本书。
我也不免于俗。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太多了,一本书放在床头好几个月了,才翻了几页。
放下喧嚣、浮躁,多看看书吧。
书里有诗和远方,有另一番天地,有我们不能到过的世界。
尝试放下手机,泡上一杯茶,在洒满阳光的冬日午后,翻开一本书,任目光在一行行文字下掠过,任书页一页页在指尖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