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夏末,余求仕失意,曾自诩凌云之笔,尽春华之望,然后无常世事几度,已至京师无立锥之地。余意颇衰折,欲出京师留学,另觅生路。离燕都而南渡,宦旅羁愁,繁华岑寂,此去国之叹也;怀幽愤而北顾,望月怀远,父母忧愁,此怀乡之悲也。
时立秋,偶意以江南为慰。六月十七日,至姑苏,至吴江,辗转数车,酷热且湿。远人初至,寻旧日园林。微雨又晴,至叶周村,荠麦弥望,黍离相接,瓦砾横陈,碎石当路。清芬其野,芃芃其麦,落叶苦荇,凄凄恻恻。母并余寻梦而失路,彷徨至浦家埭。幸遇一老者,须发尽白,自云姓叶,慈眉善目,余告之自燕都来事及所寻之物,老者闻讯而喜,遂邀还午梦堂旧址。时近正午,叶家埭了无烟火,昔人尽散,群仙去兮,梓泽丘墟,碧堂幻灭,只断井颓垣并一腊梅仍存。老者翻尽杂物,得一旗杆石犹存,黯然卧于逝水之上,西风初起,阁楼独暮,衣单风寒,始感去故之悲。琼章逝前遗《汾湖石记》故道“石固有时”,今沉而沦于废墟之下者,乃午梦堂之旧木老梁,又岂一旗杆石乎?
又访至疏香阁旧址,仓皇远望,吹箫人去,玉楼久空。残照荒台,芳草依依。余凭乱砖而上,了无所依,怅然以观蜡梅。梅困于一院之内,境极逼仄。老者敲门不应,青琐西窗,门首生锈,四周环以敝屋陋室,半颓残垣,然亦生而葱茏,似在等人知遇。其勃勃而生之状也,岂非返生香至,笔墨精灵,庶几不朽之态?知音弦断,自有高山流水;旅人失意,岂无黄粱南柯。墙头相顾,一见知君,既而断肠。
木叶之落吴江,乱红之凋荒台。虽为木石之会,亦有心意之相通者。琼章心事,蕉有灵,石有时。木石有灵,虽世殊事异,俱为萍水相逢,然有关山路遇之木石、古道热肠之老者。不得春风马蹄、入大楼高院之衣冠楚楚,亦有插梅闻香,醉能与乐,醒则述文之青衫褒带,亦得“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之理趣。
再者,吴江才女,燕都倦客。佳人薄命,旅人无凭。以诗相通,以文相和。凤去台空,士不得遇。知者甚少,俱不如人。君以彩云化散、玉碎倾城,余以梦想无成、幽愤失路,二者相望,亦可欣然而慰耳。况复有唐张继,枫桥一夜而名千古,其江枫渔火、对愁夜坐独难以知耳。可见文章千古,犹死后之生者。屈伸俱静,进退皆忧,亦可有荣盛之运。况荣辱有时,变化万种。若沧海桑田,黄粱正熟,午后如梦,何执家兴人荣之念,妄求人间第一之流,而无视造化之律、自然之法耶?石有时运,木有荣枯,人有得失,家有兴衰,国有成亡,宇宙亦有春秋寒暑、乾坤日月。
余观叶氏之经历,实乃“人亡家衰王朝暮,可怜光彩生史书”,于史诚为悲事,然其笔墨不朽,返生传香,千里得遇知音来谒,百年得为数贤所慕,亦有拨尽云雾,遇而出者乎?湖水涸而石出,院墙拆而木茂,人去国而自适。四海为家,何发愁损北人之悲吟;此心安处,岂独长安一隅之可居?但努力加餐,以学文史、传疏香、忆琼章,亦可复东山、寄余情,聊胜于无。
余别老者,身无长物以赠,惟敬茗茶一。与母漫步叶家埭,微雨后晴,鸭群争渡,翠竹飒飒。似佳人树下,伊人在水,独立颖姿,行吟河畔,观乎四荒。梦耶?真耶?叶之魂耶?余之影耶?余暂且不知,念此游甚奇,故记之。棠于庚子立秋,吴江北厍。
注:
去国:离开首都。
黍离:典出《诗经》,指村野稻田,又喻今非昔比的哀叹。
芃芃:形容植物茂盛,草木茂盛的样子。
凄凄恻恻:明叶小鸾《诉衷情·秋夜》有“萧萧瑟瑟,恻恻悽悽,落叶声干。”
梓泽丘墟:晋人石崇以奢侈闻名。他在洛阳西北,建有金谷园,又名梓泽,后荒废成废墟。
石固有时:石头也是有时运的。
旗杆石:古代科举制封建社会里,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叶氏明清两代出了多位进士、举人,因而旗杆石众多。
笔墨精灵:明叶绍袁《返生香集序》:“西海中洲有大树,芳华香数百里,名为返魂。亦名返生香。笔墨精灵,庶几不朽,亦死后之生也,故取以名集。”
吹箫人去、凤去台空:《列仙传》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后因乐声优美引凤,乘鸾而去。谓女子成仙。
蕉有灵,石有时:明叶小鸾有《蕉窗夜记》《汾湖石记》,认为“蕉固有灵”“石固有时”。
春风马蹄、大楼高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喻功名得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大楼高院,指高等学府。
青衫褒带: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褒带,宽衣大带。
百年得为数贤所慕:明叶小鸾墓先后被清朝吴江县令王寿迈、民国诗人柳亚子、南社陈去病等人修缮,金圣叹扶乩,清代尤侗作《钧天乐》,遗物眉子砚事,群贤倾慕,凭吊甚多。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选取合适自己的处所。出自《庄子》“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唐 薛戎 《游烂柯山》诗:二仙行自适,日月徒迁徙。
愁损北人:宋李清照南渡,有《添字丑奴儿》“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此心安处、长安可居:宋苏轼问歌姬宇文氏“试问岭南应不好”,宇文氏道“此心安处是故乡”。白居易入京科举,顾况对白居易道“长安米贵,居之不易”。
行吟河畔,观乎四荒:《史记》“屈原行吟泽畔”,《离骚》“将往观乎四荒”。叶小鸾四岁诵《离骚》,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