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8】细心观察身边事物,认真感知语言魅力 ——《语言学的邀请》感悟

       有话说:“不要只顾着终点,要时不时停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联想到育儿也是如此,如果一心只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三好学生、不断考级、不断获得外界的肯定和赞扬,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也没有关注孩子日常的需求,忽略亲子间点点滴滴的美好,那这样的人生,既不会让自己体验到幸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难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正是由于日子的慢、孩子一天天的变化,才构成一个人丰富的人生。

         读《语言学的邀请》,便是这样一种美好的体验,在作者引领下,我们驻足于不曾驻足处,留意不曾留意处,于是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被一一剖解,变得入目三分。释卷后觉得 —— 对世界的了解,又增进了一分。

         本书用语言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稀疏平常的那些现象,显得生动有趣。

       真不愧是语言学家,早川先生的笔法也透着语言学的精妙机巧。作为入门级语言学著作,全书体系井然,例据生动,更聪明的是,一本首版于60多年前的书,却处处体现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排版技术 —— 把章切分为很多小节,每一节用恰当的标题点名主旨,一小节只讲一件事,用丰富的实例加上睿智的剖析阐明主旨。就这样,压迫的「万字长文」就变成了精巧的「小短文」,让人手不释卷。试举几例,来感知作者的用心。

1.你知道我的意思吗?

       假如你现在车胎泄气,抛锚在路边,你正好有急事,所以显得气急败坏,这时,一个友善的年轻人向你走来,问道:「你的车胎漏气了?」。倘若我们硬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他的话,会觉得他傻不堪言,搞不好回他一句:「你没长眼吗?」。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不会这么失礼唐突,而是会忽略「你的车胎漏气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并自动领会到这句话背后体现出来的善意。那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不直接说「我很乐意为你效劳」呢?作者说,那是因为人们只有在听到彼此的心声确认对方喜欢自己的情况下才会信任对方,才敢直接表达。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也许没用,但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刻,也许你能提醒自己去体察言语字面背后的情感细节,也不至于产生许多误会了,但作者的视角更加宏大:

在人生和文学里,都有许多情况需要我们不要拘泥字句,因为这些字句真正的意义常常会比它们表面的意义更聪慧,更好懂。我们之所以会对世界、人类和民主政治抱有许多悲观看法,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我们无意中把象征语言的标准应用到前象征的言辞上去了。

2.作文为什么写不下去?

       从细微之处洞察人事,全书充满这样的细腻观察。其中也不乏一点干货,比如:作文写不下去怎么办?

      我们都有写作文的经历,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许多同学常常写不到老师规定的长度,苦恼不已。作者点出,这种现象是因为过早下了判断。如「他是一个好孩子」、「棒球是一项健康运动」、「她非常让人讨厌」这样的判断陈述是一种结论。然而,过早地下判断,就会导致行文失去后劲。

作文之所以会写不下去,是因为在头两段的文字里下判断太多,所以后面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若是他们不是一开头就下结论,而是先讲看到的事实,绝对不会有写不长的困难。

     都说文如其人,耐心阐述,谨慎判断,这也是处事的道理。

3.你催眠了我?

    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缓解「信息焦虑」,催生了不少知识类服务,「二手书」是一个典型。所谓二手书,即别人读完后再传播给你,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说书音频」,「图书精简版」等形式。

      就像听别人的旅游见闻,不如亲自踏上旅途,读二手书,不如亲自翻开那本书。看电视剧,不如翻看原书,体会原汁原味的感觉。

    《语言学的邀请》探讨的问题远不止于此,从文学的功用,到多元价值观,从象征性体验,到隐喻的本质 … 你都能探寻一番。

    细心体察身边的事物, 你也能感知语言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58】细心观察身边事物,认真感知语言魅力 ——《语言学的邀请》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