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收录的唯一一首咏叹国宝的诗

枯木

《石鼓歌》

【唐】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歌》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昌黎的著名诗作,是唯一一首咏叹国宝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的优美诗词。记述的是国家重宝“石鼓”的前世今生,而且石鼓历经朝代更迭,如今依然遗存并被列为镇国重宝之一的一级文物。

石鼓,又叫陈仓石鼓,发现于唐初,外形似鼓,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籀文)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原共计七百一十八字,现仅余二百余字,第九鼓“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石鼓上的刻石文字被称为“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千百年来,研究石鼓的学者前赴后继,然而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和内容,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

就从雕凿年代来说,如今有十余种说法和考证结论,唐宋时期大多认为是周宣王时期(?-前783年),本诗《石鼓歌》也是持赞同意见;明清至今又有不少人认为是秦朝时期,然而关于是秦朝哪个时代各不相让;同时还有人认为是汉代或者魏晋时期时期所刻。关于石鼓文的研究由于上面文字湮灭颇多,字意诘屈聱牙,因此至今尚无权威研究能说服大众。

笔者无缘研究石鼓文,说实话也看不懂,然而从历史角度和文字形态想谈谈自己的一点小看法。古代注重礼制,“刻石”“铸鼎”颂功之类的大事非同小可,而且是如此华美的石鼓文,自然是非常隆重和耗费时日的大工程。从历史文献来看,汉朝以前除了天子封禅在五岳勒石以外,其他地方很少有石刻,因此石鼓文一定是非常重大事件的记载。

从发现地来看,公元627年,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雍城陈仓(今陕西宝鸡),十个石鼓每个重逾一吨,搬运不易。因此可以认定石鼓应为本地制作作为祭祀大事所用。雍城是秦国的旧都城,秦国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迁都的过程,秦国最早的封地在甘肃天水,公元前714年秦国迁都今天陕西宝鸡东南的“平阳城”,公元前677年又迁都到宝鸡凤翔县南的“雍城”,公元前383秦献公迁都今西安阎良区东的“栎阳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城”。

从石鼓的重要性和华美工艺来看,代表了当时最高文化成就和工艺技术,孰非一般财力物力人力可以办到,因此可以认定石鼓产生上下年代为秦国定都雍城时期的产物,上下大概300年左右(公元前677年-公元前383年)。也许有人质疑为何不是后代制作然后运回宗庙,从秦朝迁都来看,如此重大的歌功颂绩的仪式,理所当然会在新的都城和宗庙进行,以显示炫耀和显赫,不会再把石鼓运回去陈放,因此就这一条就可以断定石鼓雕凿于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二年)以后的考证很难立足。

再则从文字的形态来看,石鼓文为籀文,也就是所谓的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通用小篆,因此,假如是秦始皇时期雕凿,如此隆重庄严的工程似乎没有人敢以身试法的,而秦朝以后小篆全国流行通用,不可能后代统治者会费工费力去制作以前的文字雕刻,因此这一条更可以判定所谓的秦始皇时期以及以后制作纯粹无稽之谈。

因此从制作工艺和文字形体来看,石鼓的制作年代划定在秦国定都雍城300年之间这个范围应该是比较妥贴的,而至于是哪个具体年代,就要看文字内容的研读和考证了。从唐以后到如今,很多人对石鼓文进行填补和复原的工作,可惜文字多残缺,很难恢复原貌,再加上古代拓本保存和流失严重,如今最好的拓本保存在日本(三大拓本,其中《先锋》本最古老,《后劲》是北宋大观建贡本,时间晚于《先锋》,而《中权》是北宋政和二年赐本,时代最晚。抗战前,此三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日本东京财阀三井银行老板河井荃庐氏。看到此心神俱伤。),而保存的字数也不过400余字,湮灭近半,因此尚需借助以后技术或者考古进行考证。

以笔者擅自猜测,石鼓字体精美,制作精密严谨,耗费不菲,自然是秦国重大事件所致,而秦国定都雍城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被周天子位列诸侯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这对秦国来说是千古难遇的荣耀大事,因此在被周天子封为诸侯后勒石铭刻,永以记载最为可能。因此虽然笔者对内容不甚了了,然而管窥似乎秦襄公时期可能性最大。

关于石鼓文内容,有关研究的文章颇多,若是进行一一探讨难念连篇累牍,因此这里就不赘述。我们就回归到《石鼓歌》诗文上来。关于石鼓的诗词歌赋,从唐代以来很多,比如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久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韦应物的《石鼓歌》有:“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宋代的欧阳修、梅尧臣、苏轼、苏辙、张耒、洪适等皆有诗词传世,然而若以文采和气势来讲,当属韩愈韩昌黎先生的《石鼓歌》最为著名。

韩昌黎的《石鼓歌》,首先表现出谦虚美德,被弟子张籍劝说记述石鼓,为后代留下纪念,面对如此精美的石鼓文,可惜杜甫和李白都已仙逝,自己“才薄”无奈,只好勉为其难。其实,韩愈的诗文碑帖在当时为最高水平,李商隐的《韩碑》曾赞“金石刻画臣能为”,面对有益于千秋之事,韩愈当仁不让,全力以赴。

然后诗人想象周宣王中兴王室、临御海内以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图景,纵情驰骋,天马行空,展现了雄浑壮阔的鼎盛场面,激情昂扬。然后替孔子遗憾,因为孔夫子没有到过秦国,见过如此精美的文字和诗篇,如果见了肯定会与已收录。然后感叹自己身世,未能目睹盛世,如今一心想保护好石鼓,因此推荐给皇帝,希望可以留在太庙或者太学,可以和众多才子研究切磋,然而却被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置若罔闻,六年奔波无人理睬,抛掷荒野任由埋没。如今自己撰写石鼓歌,就是为了提醒大家的注意,希望可以引起关注,哪怕是自己口若悬河和人争辩也在所不惜。

整篇《石鼓歌》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前面气势雄浑,展现远古时期的鼎盛场面,后半段则苍凉沉郁,令人叹息。诗人看到如此精美如此堪称国宝的艺术品,竟然湮没于荒野无人关注,不禁心灰意冷,然而诗人并不退缩,慷慨激昂,为石鼓而呼吁,为文化而歌,真挚之情喷薄而出,犹如长虹贯日,恰似江河倾泻,波澜壮阔,铿锵激越,把诗人的文人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之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韩昌黎先生的《石鼓歌》文采斑斓,感情真挚,对石鼓文的推崇和仰慕之情,可见一斑,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石鼓文历经沧桑,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几经流失,辗转搬运,虽然已经殊非原貌,然石鼓文奇古生动,风骨嶙峋,楚楚风致,圆融浑劲,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如今所幸得到国家重视,得以妥善保存,也算是石鼓文的一大幸事。

2018/12/15榆木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诗三百首》收录的唯一一首咏叹国宝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