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实验》丨不是臣服于生活,而是接纳生活

《臣服实验》

       在这本书里作者输出的中心观点是:“臣服”于生命带给你的,每件事情的结局都超乎意料的美好。但是我觉得所有事情都套用到“臣服”这个词与原则,就越看越假。感觉很不真诚。基于此,起初会对书里面的逻辑或内容不太信任。不是说作者造假,但感觉作者为了达成这个“内心抗拒,但对生命臣服,且结果很好”的叙述模式,会对叙述的事情有所挑选。

       我不由得想起乔布斯,同样早年是嬉皮士、也爱冥想,后来也是创业成功,还有他那篇广为人知的演讲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他讲到一个“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的故事,说自己退学,去旁听了艺术字的课,这个当初毫无用处的课程,后来用到了苹果第一代电脑当中。多么鼓舞人的生命当中的连接,他说:“你必须相信这些点点滴滴在未来总会以某种方式串联在一起”。我想,不知道当时乔布斯还旁听的其他什么课程,不会只听了一门课吧。如果只听了一门课,其他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其他课,或者做的其他事情,有没有和他后来的生命连接起来?全部都连接起来了吗?不太可能吧。所以,乔布斯所说的“相信这些点点滴点会在将来串联起来”,是回过头来的“幸存者”挑选。那些无关的内容,没有被串联起来,当然就没有被挑选和回忆起来了啊。所以,这些“臣服”后的成功,一环接一环的惊喜,可能就是:成功人士回过头来给自己的人生经历套个选择性的注解吧。

        想来想去,我看这本书倒是观察了一下70年代嬉皮士们对冥想的热衷,以及对印度灵修大师们的追捧。被大师摸一下头感觉自己灵魂升天了。那本书的意义不止于此还可以看到,一个人长期做冥想和瑜珈,会有哪些体验与变化。作者描述个人的体验和感受的时候很详细和open。当然,这些体验是很个人的。但是观察作者描述他做冥想和瑜珈时候的感觉还挺有趣的。一个人可以这么长期的坚持,很不容易,会带来什么变化,我也很好奇。


       在读书的过程以及后来的一段时间,我总会有意无意地提升对自己想法觉察,仿佛多了一个自己在旁边观察自己。一个人长期冥想,对于情绪的觉察和把握,对于大脑的控制,可以说是相当有帮助。这反而是我觉得更有价值的部分。作者多次讲自己早年做内观禅修状态很好时,感觉到两眉之间好像有一股力量。个人猜测两眉之间的力量,就是前额叶高度活跃起来了,此时处于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作者写作业、论文还有备考时候的状态,那种感觉,不被期待或担忧的情绪困扰,全神贯注,仿佛进入心流状态,我愿意看作是大脑火力全开。

       回到最开头对作者关于臣服的描述,可能他也不是故意有所筛选。也可能作者就是非常相信“臣服就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所以作者后来会把“好结果”都归因于“臣服”,或者说作者特别留意到生活当中符合这条规则的事件,从而不断加深对此信条的信仰。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所谓,“吸引力法则”。没准,如果你相信了,也这么干了,最后也会发现作者讲得很有道理,事实确实就是如此。

      最后,回到乔布斯的那个例子,不是说他的观点是错的,我其实是同意他说的“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勇气”。但是,这不是因为“相信生命中的点滴定会在未来相串联(将来你一定会像他们一样成功)”。假设点滴不相串联,结果不美好,就不要相信内心的勇气了吗?如果是因为结果美好才“相信内心的勇气”,那“相信内心”不过是另一种达成成功的手段,不过是成功学的另外一个版本,有何特别。我们相信内心的勇气,是因为相信内心的勇气本身在当下就是美好的,而不是为了追求相信之后而带来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正念或冥想的关注点,也正是觉察、关注于当下,当下的感受、想法,推而广之是当下的生活。而我当下做什么,不是为了将来。所以,关于本书的收获是,不是说“臣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所以我们“臣服”。而是说,不过多沉浸在自己的恐惧当中,而更开放心态地迎接生活中的如意或不如意,这本身就是件美好的事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臣服实验》丨不是臣服于生活,而是接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