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鹭岛之旅

在学习中寻求自我提升,在学习中寻求学校改变!

(一)带着问题出发

有幸参加在厦门举行的“全国中小学教研实践能力与教学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出发前认真看了本次培训学习安排,发现本次学习内容聚焦如下关键词: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以及教师成长,正是新六小发展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特列出如下问题清单,以期在本次学习中释疑解惑:

课程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如何构建与实施?课程建设如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如何备?如何上?如何评价?

3、教师成长:如何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学校制度、评价、校本教研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变被动成长为主动成长校长何为?

动车在行进中,我搜集到本次讲座专家基本信息:

1、任勇,当代教育名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特级教师,原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厦门一中原校长。

2、朱伟强,华东师大教授,博导。朱伟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3、傅兴春 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骨干培训者、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4、李钢,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福建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

人,厦门市首批杰出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培训专家。

5、蔡稳良,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校长,厦门市人才引进知名校长,长沙市

优秀教师“华天”奖、长沙市优秀中学校长。

6、陈燕华,厦门实验二小校长,厦门市名校长。

大咖云集,期待专家讲座醍醐灌顶,期待本次学习收获满满!

(二)课堂改变,学生才会改变

学生在学校生活当中,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度过,因此,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场所!

“自己的课堂是否围绕课程标准而展开?”“不给教材只给课程标准你会上课吗?朱伟强教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及其设计》的讲座,开头的这两问就发人深思!

然后,朱教授从传统教学两大取向入题,指出无论是课改前重视教师“教”的教学还是新课程倡导的基于学生“学”的教学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基于教材的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后者把“教学目的”改为“教学目标”。基于考试的教学更是把学生当作应试机器,教科书都不要了,“以考代教”、“以考代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数,这是导致众多学生“厌学、恨书”的罪魁祸首。

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实施的路径是教师根据学段内容(以及学生表现)标准规定的预期学习结果来确定学习目标→开发评价→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这是一种从结果出发的逆向设计,教学目标源于课标,评价先于教学设计,他通过确定学生已有经验设定教学目标,再规划教学过程,体现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

朱教授的讲座,既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宏观视野,又有教育理论作为支撑,生动的隐喻令人豁然开朗!朱教授说:好教师就是好导游,要知道学生在哪儿(学习原点、学生已有经验)、去哪儿(目标明确)、怎么去(过程与方法),并能把控全局,让学生对课堂始终充满期待。

在讲座中,朱教授指出:对新课程实施而言,作为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理解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基于标准实施教学,实现理想课程向现实课程的转换,这考验教师基于标准设计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随后朱教授以案列结合的方式详细给我们讲解了基于课标如何编写课程纲要、单元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等,给了技术的指导,让我们深受启发。

融评价于教学是朱教授本次讲座的重要观点!传统的教学,把检测考试作为评价学习的唯一方式,不仅评价方式单一、克板,也使课堂教学越来越功利化。而基于课标的教学把评价融入课程实施全过程,不仅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更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价值取向等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也因此产生重大变革,他促使教师深研课标,做到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单元计划、教学设计、评价考核一致性与融通性,课堂因此而改变,学生的课堂生活有了生命的色彩。

李钢教授《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的报告同样聚焦课堂!他从培养人的高度指出深度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他说: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性和创新性学习形成学科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学习过程,是智能的最高层次,更是我们的追寻。

李教授的讲座,着重向我们介绍了作为教育学范畴的深度学习的五大特征,即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使我们对“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有了更为充分深入的理解。他还辩证地向我们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基于设计的深度学习”,给了我们方法上的指引与帮助。李教授的讲座,案例丰富,涉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体现教授学科视野十分开阔。

(三)教师成长: 内心觉醒与学校机制、文化、氛围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

关于教师成长,我们首先听了任勇教授一场报告------《做步入新境的教师》。听任教授的报告,如同听一位智慧老者娓娓道来,他的成长经历,他的追求与坚守,他对事业的忠诚与信念,无不让你动容,会场时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任教授是从乡村学校走出的教育名家,青年时期的他孜孜追求,勤奋学习,笔耕不辍。今年,他的第103本专著《觉者为师》出版;今年,他被评为当代教育名家,与于漪、李吉林等当代教育名家一起入选。他说教师的三重境界是明师一名师一人师,要不断从优秀走向卓越,而这个过程需要坚守与追寻。

数学是任老师的最爱,也是他的毕生坚守。他认为做研究就必须与学生在一起,课堂是教师成长之源。任老师是一名数学教师,他爱数学、研究数学、与学生一起玩数学。无论他当老师、当校长、当局长乃至现在退休在家,他从没离开数学,从没离开学生。他当局长,也总在寻找适当时机给学生上课并以此培训教师;退休了,他也不闲着,如:去年疫情之后,他就把孩子请到家做数学游戏,从中研究数学、研究孩子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任教授撰写了大量的数学文章,出版多本数学专著。他出版的数学类书涵盖数学思想、数学课堂、数学建模、数学教师,还有被他誉为副业的数学游戏、灯谜等。他也因此拥有了大量小学生粉丝,孩子们喜欢他的数学,喜欢他的数学游戏!

改变厦门教师成长生态。早在世纪初,任教授任厦门教育副局长时,就提出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倡想并付诸实验。在他的推动下,十年来,厦门已成立有500多个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些人数不一的学习共同体有个共同的约定,即每2周共看一本书,看完后用一个周六半天分享读书体会,形成了厦门独有的教师成长生态。

任教授的讲座对青年教师提出期望:那就是做“觉醒者”,把“步入新境”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追求,这样才会自然而然地萌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会在自我心境中感受到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如果说任教授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说名师成长之路,那厦门二实小陈燕华校长的报告却从学校管理层面谈到教师的成长。

厦门二实小,有人说:这是一所眷恋教师成长的和美学校,该校有7个名师工作室,这放眼全国也不多见,学校有健全的教师培养工作机制:13级进阶模式促使每位教师都有站位,都有目标,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与提升,才能进阶,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而八大教师培养策略(理论学习、四轮联动、跨域研讨、师徒结对、课题研究、岗位练兵、讲堂论谈、进阶评价)更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印象深刻的是该校十年磨一剑形成的“四轮联动“校本教研模式:一次研讨活动,以4人(或多人)小组为单位组织,围绕学科某研究主题,从课堂研讨(上)、意图分析(说)、自由辩论(辩)、专题讲座(讲)四个方面四种形式进行深入研讨,这种别具一格的教研方式使教师乐在研中,它促使人人深度学习研究、个体融入研究团队,形成集体研究智慧,创生学校教研文化。参观二实小时,你会发现学校在不同地方布置有许多可容纳几人或十几人围座的小空间,陈校长说这些小空间特别受老师喜欢,团队研究活动、团队小型论谈均在此开展。

渴望拥有一批好老师是每个学校的希望,而好教师的培养不仅靠“个人的觉醒”,还需要学校有好的管理机制、好的学校文化、好的研究氛围!

(四)课程,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课程是实现学生素养达成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这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里,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展现出学校独有的魅力。

参观校园,感觉学校整个空间就是一个巨大的课程资源库。室外各类布置、匾牌,不仅仅是装饰与布置,更是一种课程的呈现:运动场上是各类体育运动课程的介绍以及学校体育明星风采展示;开心农场有各类农具介绍、种植方法简介以及与农耕相适应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有不少学生在课间就来到本班农场看管种植的蔬菜,挖土、除草都还有模有样;走道上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书画文化、闽南地方文化等课程内容琳琅满目。参观室内各个场馆,不同的课程形态培养出个性不同的学生:乒乓馆、戏曲坊、创课室、书法室、国画室、图书馆、舞蹈室等,一室一课程一特色。最难忘的是创课室课程介绍,该课程采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通课程和面向特长学生的兴趣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开设。普通课程在小学中低年级开设;兴趣课程采取模块化社团课程的方式,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学校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注重机器人课程的设计规划、资源保障、师资建设,充分发挥了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使机器人课程成为走向世界舞台的"明星课程"。还有一位爱好收藏的老师自己开设一门课程,学校为该老师单独设立课程教室,支持老师开展“中国古代藏品”特色课程,充分利用好教师课程资源。学校还有一些课程是社会人士担任辅导老师,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更多可能。

参观完毕,我们听取了学校关于课程建设的介绍------《以课程发展为核心的育人方式变革思考》。北附海沧学校,一校四区三个级部,学校秉承“九年影响一生”的办学思想,以“每一个学生都重要,每一个课程都育人”的课程育人理念,制定九年三三分段的课程设置,实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序列化、课程整合模块化”的策略,构建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创新性课程三位一体、九年一贯的三色课程体系。开设了乒乓球、足球、舞蹈、唱诗、书法、纸艺、阅读、闽南语等60多门特色校本课程;开设了课本剧表演、生物探秘、趣味物理、影视欣赏、文学写作、历史人物选讲等30多种选修课程。形成了图书馆、机器人实验室、南铎文学社、南铎戏剧社、蓝海豚艺术团、乒乓球训练基地等独具特色的课程平台。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促使育人方式的变革。每一门国家课程都开发有相应的学科拓展课程,如英语学科含有英语绘本课程、英美文化赏析课程,音乐学科含有唱诗课程、形体课程,这种依托学科拓展课程的做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海沧学校组建“九年一贯”学科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团队,依托北师大集团“育人方式变革”项目实施来培养教师,打造一个个体现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

厦门二实小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由“基础课程、发展课程、特色课程”构成的“使君花开”和美教育课程体系,主张以课程化推进育人模式的变革。

学校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以活动为载体,校内外联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回应课程变革的需要,如学校根据春夏秋冬季节不同,开设有“春之花、夏之水、秋之叶、冬之霜”四季课程,课程与季节相融相生,并且富有地方特色;学校开设“入学礼、成童礼、毕业季”等德育特色课程,打造德育七彩名片,德育课程呈现出四大特点:敏感性(重大节日)、年级感(同一主题,不同年级不同形式与内容)、融合心(多学科融合)、系列化。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更是融合自然、社会、生活、艺术等多领域的探究与感知,扎根地域,体现时代性,如学校开发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仰望星空,向海而生》研学课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课程分别是《食※海味》、《艺※海趣》、《渔※风物》、《忆※乡土》、《航※乡愁》、《海※融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厦门食二实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或从自己学科教学内容延伸,或立足自身兴趣爱好、或发挥个人特长专长,开发各自潜能,设计属于自己的拓展课程,力争在不断学习、研究中做成自己的招牌拓展课程,实现学科领域学习外延的探究,丰富拓展课程内容,提升教师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力、判断力与执行力,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五)在学习中改变与提升

学习已经结束,而思考才刚刚开始。回顾本次学习经历,专家讲座进一步打开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我想应该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改变与提升:

课程建设:我校课程建设虽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但体系不完善、课程阶段目标不清晰、不具体。要在育人目标的指引下,围绕六实小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细化学段目标,丰富课程内容,科学组织实施。

课堂教学:“基于课程标准”、“深度学习”是本次培训与课堂密切相关的两个关键词,要把这种理念与思考引入我们的课堂。要搜集相关学习资源,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尝试应用,力求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我们的课堂质量。

教师成长:六实小有一批年轻的教师,有活力、有干劲、基础扎实,但“内心尚未觉醒”,志向尚不远大;学校评价机制还不健全,比学赶帮氛围不足。我们要健全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自我主动提升;搭建学习、研究平台,创新校本教研策略,引领教师不断成长。

2021年5月1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鹭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