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写作:随我一起遗迹之武侯祠

图片发自App

导语:好的游记一定是带着个人认知的烙印的,如同杨乘懿的这篇游记。“我”字嵌入其中,写的都是“我游、我见、我思、我忆、我想” ,所以游记便不再是没有温度的冷静介绍,而是散发着热度的精神之旅。可贵的是,热爱读书的乘懿会选择和表达自己的游览经历,不仅写得条理清晰,更能将历史故事巧妙融于游记中,让文章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武侯祠之旅

                        杨乘懿

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总是令我寻味和折服,但提到武侯祠我却总是带些遗憾。打小在成都长大,路过无数次的我却从未踏进它宏伟的大门。这次缘因老师的一篇游记作文,我有幸来参观这连接着古今的武侯祠,衔着三国的故事进入了那段千古传唱的历史……

这的确是个好日子,已过春分,太阳不再吝啬地散出一丝光线,而是成片成片的挥洒在大地四处。带着春光,带着对武侯祠的无限遐想,我跨入了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横挂在顶梁上的匾,“汉昭烈庙”四金色大字苍劲有力,也有几分潇洒之意,如刘备的性格般豪放(刘备谥号“昭烈)。但我却产生了一丝疑惑,武侯祠明明是纪念伟大军事诸葛亮的祠庙,可为什么最先看到的却是汉昭烈庙呢?

我向导游问询汉昭烈庙与武侯祠的关系,原来武侯祠是全国唯一一座君臣合庙,这一切得从刘备兵败那年谈起。话说曹操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后,蜀军一蹶不振,而作为一国之主的刘备急得火烧眉毛,也为这次兵败捶胸顿足,不久便熬出了心病。刘备随军退至白帝城,也终因溃败的煎熬而在此地与世长辞。同年八月,为蜀国肝脑涂地的军师诸葛亮手扶灵柩将刘备送回成都并将其安葬,名为汉昭烈帝之陵。后来,诸葛亮也寿终正寝,人们为纪念他的千秋功勋而将他安葬在刘备的陵墓旁,并修建了武侯祠。元末清初时,人们因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间千古传唱的故事,便将刘备陵墓和诸葛亮的武侯祠合并为一体,从而有了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庙。到了现代,人们也是习惯统称这里为武侯祠。

一路前行,一顶巨鼎伫立在眼前,鼎身上分布着青铜色的纹路,线条均匀。我走上前,闭着眼睛,用手轻轻抚摸着,丝丝冰凉传递到掌心,但我却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工匠们在火星四溅的铸造厂一点一点的将祈祷或祝福刻在这权力之鼎上,不知道有多少的付出才成就其王权的象征。我不禁联想到三国时期的战火纷飞,魏蜀吴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而在这三大霸主成就王权的路上,也必将发生那些数不胜数脍炙人口的故事。

我一边沉浸在三国纷争的历史长河里,一边跟随着那个时代留下的文物指引而前行。在三国文物成列馆里,各种各样做工精细的人物陶像被精心布置的灯光包围着,让人更容易感受到古代文化、技艺的精髓。一幅幅平摆着的画和书法作品也充分显现了古时文人墨客的风雅清闲、豪迈洒脱。最令人叫绝的是人工仿制的古栈道,做的惟妙惟俏,仿佛能感受到古时来往疾驰的马车带起阵阵清风。

随着指引走到了汉昭烈庙,这是座四合院,约有50米深,刘备殿飞檐翘角位于四合院的正中,左右两条长廊分别供着二十八位文臣武将。穿过刘备殿,又是一座四合院,其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在汉昭烈庙里最重要的就是蜀国帝王刘备的塑像了,他头戴皇冠,身披龙袍,两眼微睁,不怒自威,帝王霸气油然而生。

殿堂的正北便是真正的武侯祠了,祠堂前挂着一副千古流传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闻名遐迩,是称颂诸葛亮治国之功,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宝贵财富。殿内,诸葛亮塑像端坐在椅子上,手持羽扇,那份淡然和智珠在握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的心生佩服,也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重臣肃然起敬。抬头仰望屋顶,乌木上有八个大字“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只有心如止水,看淡名利,才可抵达更辽阔的境界。

这次的武侯祠之旅带给我的不仅是历史的震撼,更是心灵的洗礼!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践写作:随我一起遗迹之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