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间,要不要用来学习?学什么?

对于碎片化时间利用这个话题,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要高效利用,抓紧通勤路上不断进行输入,有人却说不建议通勤路上听书等活动。

对此,并无标准答案,只是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还是不要?

任何事物都可以回归到黄金圈法则去思考。

黄金圈法则

如果只是单纯的努力进行输入,就会让自己以为自己很努力,但也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以应用为目的的看书都是耍流氓,这也是拆书的理念,力求让我们把书里的知识化为己用,我们在职场、生活中,多得是需要我们将书里学到的知识用起来的场合。

WHY:首先回到黄金圈法则的WHY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于我而言,第一,我需要有文字输出,输出就倒逼了输入;第二,我需要不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思维框架,养成批判性思维,这样在别人提出一些倾向性的观点时,我就可以从容思考,不随波逐流;还有很重要的第三点,学习自然是有利于升职加薪的,我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职场资本,让自己在职场中有更多的选择权。

HOW:其次找方法

知道了为什么学习,再去回答我们要怎么学?

现在是知识付费时代,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多到你根本不知道怎么选,那就给自己一些试错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碎片化时间学习由于不够系统,只能一点点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体系,因此我们要想系统的学习某方面知识,还是需要大量的看书和找专业的人和资料,然后用点点滴滴的碎片化时间为我们助力。

WHAT:最后去回答学什么?

知道了怎么学之后,我们要学什么呢?

要有文字输出,那是哪方面的输出,这方面有哪些知识需要我去储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我储备哪些方面的知识;职场上升职加薪,又需要我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我可以通过学习什么来获得?

这个问题回答完其实也可以再回到上一步HOW的部分,找方法,因为不是每一类知识都需要你用同一种方式获得。

比如我要了解职场能力的提升,就去找职场工具书,进行拆书法分解,把书中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就可以帮助自己进步,但是如果我要学习一项技能并且精通,我就需要看大量的书,做大量的实践。因为目标不同,所以方法也不同。

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你的碎片化时间可以为你带来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不要看别人是不是利用通勤时间在地铁上一个月看完了几本书,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好。

比如你除了通勤路上别的时间都很忙,那就完全可以把通勤的时间拿来放松,听几首喜欢的歌,然后在别的时间里高效利用。

好多人推崇的地铁上看书,但真正有人试过吗?会不会坐过站?我就会,但凡我在地铁上看书的次数,十有八九都会坐过站,因为一旦你进入读书的状态,你就很容易忘记到站时间,这时候,地铁上看书就对我不适合了,那我可以换成音频。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以前习惯于在通勤路上思考,手机里备着好多自我精进的原则,或者有关于某件事的想法记在手机便签里,每次出门会拿出一条来思考。

思考我在工作生活中是怎么做的,我还要怎么改进?我有哪些做的好与做得不好的地方?一旦有思路,我就赶紧拿起手机对着自己的微信用语音讲出来,然后回到住处再赶紧整理出来。

这个过程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也是从李笑来老师的得到专栏学到的灵感,笑来老师在专栏里每周会带领我们更新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也许是你没听过的,也许是你知道但运用的不好的,这一周就认真只实践这一个概念。

后来我也参照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给自己定了总结100个基本概念的目标,希望慢慢积累起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和原则。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方法和原则的思考就被我固定在了每次通勤的路上。现在我的上班班车是坐到终点站,不再担心坐过站,我就增加了路上听音频的习惯,弥补了我有时候不想思考的惰性。

除了在路上的时间,早晨洗漱、做饭等也可以拿来听音频,或者在餐厅等饭的时候看两页电子书,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工作休息间隙整理一下电子邮件和电脑文件。

这都是规划的方法,重要的是,哪种方法是适合你的。

你要明确这些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都是为你的知识体系服务的,你需要什么,缺什么,就去选择输入什么,然后提前做好规划,剩下的就直接照着去做就好了。

更深层次讲,这也是结合了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内的管理方法,Keep APP的界面首页是“自律给我自由”,你怎么管理你的时间,你就怎么管理你自己,希望我们都能在精进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碎片化世界,专业化生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片化时间,要不要用来学习?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