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祝福》,你是否从祥林嫂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向来是塑造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让人在唏嘘之余免不了沉浸在社会的黑暗与冷漠中难以抽离。

《祝福》这篇小说,与之前看的稍有不同,一是这个人物是女性,二是结局为少见的乐景。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义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却不知,以乐景抒哀情,带给心里的震撼更为强烈。

小说中塑造了 “祥林嫂”这样一个旧时代女性劳动者的形象,将她一生中的悲剧因子展现的淋漓尽致。

早年守寡,偷偷从山里逃离出来寄人篱下,受人压迫看人眼色过活,后被婆婆活捉回山里被迫改嫁给贺老刘,拜堂当日死活不依差点一命呜呼,好不容易过了两年好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第二任丈夫也早逝,疼爱的孩子还被狼给衔去了……重回鲁镇却被众人嫌弃仿佛“瘟神”,最后在大伙热热闹闹准备祝福的日子里惨死街头。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她空支撑着一副躯壳行尸走肉般过活,到头来,也不得善终。要说为什么祥林嫂最终落得如此悲剧,恐怕人人都难辞其咎。

鲁四老爷,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不过是一个以知识伪装起来的内心极度封建保守迷信的老头,他可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

作为一家之主,家中的细节便能反映他的思想:祝福时“拜的却只限于男人”,书房里“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这倒与鲁四老爷接人待物的冷漠与专制刻薄形成强烈对比,室内的衰败气象也是反映鲁四老爷自身的虚伪腐朽气息吧。

从一开始便忌讳祥林嫂是个寡妇,到后来暗暗告诫四嫂不准祥林嫂沾手一切祝福事宜,因为“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就连祥林嫂已经逝世仍然心存埋怨“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满嘴仁义道德,内心却如此恶毒,也可看出在封建家族中这种“吃人”的行为是无处不在了。

鲁四嫂,自始至终她都没有把祥林嫂当人看,只看做是一个勤劳的工具罢了。还有那众多的冷漠看客,平日里以嘲弄的目光看待祥林嫂,对其议论非非,甚至时常前来戏弄她,而祥林嫂却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文中的“我”,也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他也是这众多看客中的一员,祥林嫂在临死前曾问过他世上是否有魂灵和地狱,这应该也是与柳妈谈话后产生的恐惧延续,然而“我”最终却只是敷衍回答“说不清”,可见“我”本身对此类事情也是想着避之不及。

祥林嫂的悲剧是所有人对她的抛弃

这样的悲剧的产生不应该归结于社会属性,而是社会关系。

鲁迅书中刻画的许多人物都是这样的悲剧:

阿Q、孔乙己,被世人抛弃,被冷眼相待,几乎与社会隔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鲁迅《祝福》,你是否从祥林嫂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