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方式@三七写作营

我们在和人交流中,经常使用评价的方式,评价是接近那种定义性的表达。

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们还说什么呢?从这个角度讲,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结一个话题。

批评好歹还可以反驳,你说我不好,我不同意,但是赞美怎么办呢?反驳也不妥,我觉得大家都很好。这会让场面的气氛冷下去,要继续聊,只有忽略这句话。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呢?它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贬褒。

一个不评价的父母会这样问孩子:“你最近常常完成作业,发生了什么事呢?”而一个评价性的父母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完不成作业?

前者是在关心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只是在训诫。

后面这样这种情况父母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只关心对孩子的定性。而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承认吧!你就是一个不认真学习的孩子。”仿佛是这样的潜台词。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拒绝气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只有低头认罪就好了,什么都不用多说。

通过前一种方式表达,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许这个孩子遇到了一些麻烦。也许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这种行为传达某种态度,或者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但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个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他我对你经历的事感到好奇,你无需辩解,只需要单纯的描述你的经验就好,这就是我们此刻关注的。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的本身。对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是最有力量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那些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现出重视。

我们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水啊,河水里面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在钓鱼吗?还画了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你关注的是具体的细节及过程,这些话里没有贬褒。但他们会感到自己做的事被看见了,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分享,也会更有兴趣做下去。

当你评价别人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假定了自己比别人更懂。但如果只是描述自己的经验,不懂的人也可以做到。

不懂装懂的人往往更容易武断的去判断别人。

因为不懂的人,经常会受到负面的评价。所以才会被迫的装懂。你看,负面的评价导致了一部分经验无法被描述,造成的空洞就只好用更多的评价来填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交流的方式@三七写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