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农民

我不是农民。作为一个纯粹的城里长大的人,实实在在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此即便是谈不上对农民有误解,但至少是真的不了解。

我对农民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上大学之前,只是单纯的 认为农民很土,土到说的话没有我们城市人地道(包括方言和普通话),土到以我身边人的标准看农民总是衣冠不整或者邋邋遢遢不讲卫生,土到言谈举止总有那么一些别扭。

第二个阶段是在我上大学之后到我从事银行工作之前。我对农民这个群体比较麻木,因为我的生活圈子里似乎找不到农民的影子,青年一代总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且沉溺于其中,因此似乎无暇顾及其他。

第三个阶段是在我从事农村金融工作之后,开始了跟农民兄弟实实在在的打交道。我的客户就是农民,我必须做实地调查,深入田间地里,走村串户,跟农民兄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跟他们一起喊爹骂娘……

我一直觉得南北方的农民是有差异,但是仅仅是区别在生活习俗上,毕竟生活的背景不一样,但农民的本质却没有根本差异,那就是质朴。

跟农民打交道,一个字,就是舒服。只要农民兄弟觉得你是个让他舒服的人,那就什么事都好办。让农民舒服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话不拐外抹角,不耍小心眼,有一说一,不搞繁文缛节,喝酒爽快等等。

老实说,农民是苦过来的,或许他们自己不觉得,但不管是种养业还是其他农副业,总少不了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生而不平等,因为历史以来的各种原因,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出身的农民总是因为或这或那的限制被错过社会进步的浪潮。

好在农民乐知天命,他们不计较,不埋怨,盘算着自己的小日子,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感。

相反,为什么很多城里人,拥有了农民从没有过的东西,却遗失了自己的幸福感呢?

在《农民何谓》这本书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农民兄弟幸福的蛛丝马迹,这种幸福感并不是体现在作者时不时蹦出的诙谐幽默的文字,而体现在农民生活描述的那种真实。

陈之藩在《剑桥倒影》中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

岁月神偷,带走的仅仅是人所能意识到的时间,却带不走时间留下的积淀。时代再怎么进步,我相信农民的优秀品质是可以传承下去的,而这种品质,最值得养尊处优的城市人静下来好好的去反思。

我不是农民,但是我要向千百年来养育我们的农民兄弟致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