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与方法论有什么区别?

底层逻辑,指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层逻辑这词是最近才火起来的,很多人对这个词似懂非懂,好像说的是逻辑,但又多了底层这一定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底层逻辑,看看它与方法论有什么本质区别?

什么是底层逻辑

先看看下面这几句话,他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揭露着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只是大家的叫法不统一而已。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指出了道是万物的起源。

《孙子兵法》讲:“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是舍本逐末。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梦,应作如是观。意思是不要被方法束缚,要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巴菲特说:要想彻底了解这个世界很简单:先把本领域的事情研究透,挖出其中的底层逻辑,只要你能做到这一步,就很容易搞定其它领域的事

《底层逻辑》书中解释:找到不同中间的相同之处,找到变化背后没变的东西,这才是底层逻辑

《遥远救世主》中提到: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万变不离其宗,万变是术,宗就是道。术是多变的,道是不变的。

电影《教父》里有句台词:“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底层逻辑说白了是“道”演绎出来的新词汇,它就是道,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原理,规律。而方法,技巧,技术,就叫术,也是最近流行的方法论。

现在底层逻辑更多指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能力或思维方法,也就是从事物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一种思维方法。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简单来说,底层逻辑就是告诉你这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而方法论就是告诉你具体怎么做。

现在人的问题是太浮躁了,都只想学习各种技巧,寻求成功的捷径,却不探求背后的原理,于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掌握底层逻辑的意义

现在时代在复利效应的作用下,变化很快,可谓日新月异,很多人都难以适应。我们需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根上去解决问题,否则就是治标不治本,最终不能有效解决掉问题。

就好比,在学校中,我们数学里学的各种公式或物理学中的各种定律,这些都是底层逻辑。如果你不能完全掌握这些原理,而一味地去刷题,都是徒劳无益的,而题库是海量的,你根本也刷不完的。


底层逻辑,它与方法论有什么区别?

现在外面流行的各种成功学,说白了讲的都是方法论,别人告诉你的方法,你直接拿来用,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因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也没有适用于每个人的方法。每个人的条件/资源/环境不一样,方法当然也是不一样的。你只能从悟道开始,然后去寻找使用自己的方法,而不是企图从别人那里得到方法。

所以,只有掌握了这些底层逻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拨开纷乱复杂的概念,直击本质和要害。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如何才能找到底层逻辑呢

现在底层逻辑更多讲的是探索事物的本质,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无法一下子就可以探索到。

这需要一种洞察力,洞察力就是洞察事物背后因果关系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由认知决定的。

所以,所有事情到了最后,最终发现认知是道绕不过去的坎

不断拷问为什么

不断去拷问为什么,寻找事物的本质。

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虽然「为什么」追问出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质,但是它会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本质。

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底层逻辑这个原理,而是这种思维方式——不断把思考推向源头,推向更本质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每个人都需要平衡。水平低的人,心气通常很高,用上帝视角俯视比他成功的人;水平高的人,心气反而很低,“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就是平衡。一件事情的真相,有千万种可能。看到一个事实,就会排除一批假象。很多人往往只看到3~5个事实,就迫不及待地找一个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当作真相。离事实越远,离阴谋论就越近。


逻辑体系的“Bug

每一个人解释世界,都有自己的“逻辑”。

毕达哥拉斯学派宣言:万物皆数。同时,这一学派还认为:在所有几何形状中,圆是最完美的。因此,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而每一个星体,是球体,包括地球、太阳和宇宙中所有的天体。

逻辑,作为理性主义的基石,有一套体系。

这就是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建立起来的思维过程: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结论。

沿着这一思路,德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提出:把所有推理化归于计算,使推理的错误成为计算的错误,以至于关于真伪的争论,也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

将这一思路极端化,就意味着:第一,所有新知识,都可以从“逻辑”原点出发,在已有的知识库基础上,计算出来;第二,人类已有的全部知识,都可以简化为一串“无限长”的符号。

如果说,这种想法,对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兹而言,只是空想的话,今天,则已经部分成为事实:今天的世界,没有哪一个“知识点”,不是被计算出来的;所有知识,可以看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超文本文件。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说,逻辑并不能“自圆其说”。

也就是说,逻辑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域”,在域内,逻辑是有效的;在域外,逻辑也无能为力。换言之,逻辑所能覆盖的知识域,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具体表现为:

第一, 在一个知识体系中,至少有一个概念,是无需、也无法定义的

第二, 演绎体系的公理和假设,是无需、也无法证明的;

第三, 归纳逻辑对于无限域,是无效的

此三点,是逻辑体系的“Bug”,也可称之为逻辑体系的“阿克琉斯之踵。”

逻辑,是人类求知过程中的阿克琉斯,是无可匹敌的战神,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和逻辑相提并论。然而,逻辑自身,也有无法自我克服的“阿克琉斯之踵。”

苏轼是中国文化的喜马拉雅山,诗词书画,无所不精;文采风流,千古一人也。

可是,苏轼的逻辑不及格——当然,古代没有逻辑学,宋代也没有。中国人知道逻辑学,是在明代,那是因为传教士利玛窦将《欧几里得几何》带到中国。

没有逻辑的话,再伟大的学者,也会犯错误,而且是低级错误。

且看,苏轼在《东坡志林》里的一段话:

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我们将苏轼的话,改成三段论:

大前提:是岁生者,无福贵人;

小前提:我是那一年生的,马梦得也是那一年生的;

结论:我和马梦得都很穷,马梦得比我还穷。

就推理过程而言,是没有问题的。可,问题在于,大前提是错的。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岁生者。无富贵人”,然而,苏轼采信了这一证据。大前提错了,形式上的正确,也是白搭。

我们也可以将苏轼这一推理过程,改成标准的归纳模式。苏轼生于1037年,那一年是牛年。

牛年出生的我,很穷;

牛年出生的马梦得,也很穷;

……

结论:牛年出生的所有人,都很穷;即:是岁生者。无富贵人

作为归纳推理,苏轼依然错得很离谱,因为,苏轼根本没有可能穷尽牛年出生的所有人,他只列举了两个人就断定牛年生者“无福贵人”。我想,1037年出生的富贵人,是不可能同意苏轼的说法的。

苏轼之错,在于不懂逻辑;不懂逻辑,犯错、犯什么错,都不足为奇。 

当然,即便我们熟知归纳法,归纳法依然有一个无法弥补的漏洞:无法从有限推及无限

对此,培根是有足够的警觉的,他一再提醒人们:不要被以往经验所构筑的信息茧房所束缚,不要以为明天会重复昨天的故事。

然而,人们总是对“不确定性”充满了恐惧,习惯以昨天外推明天,以历史预测未来。直到1687年,欧洲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第一只黑天鹅,于是,“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之经验瞬间崩塌。基于经验的归纳推理,也显现了无可弥补的Bug


怎么办?

归纳是实验科学的逻辑基础。科学的问题,还要科学来拯救,这就是科学归纳法。

经验归纳法中,之所以不能将有限域扩展到无限域,根源在于N是一个有限值。无论人类看到多少只白天鹅,都是一个定数、一个有限数。

如何将N从有限扩展到无限呢?

数学上是这样表述的:任意给定一个无限大的数值,总能找到N+1,依然满足条件。因为N是任意的,任意大,而且,永远存在一个数比N还要大。有限数,是无法满足这一条件的。于是,科学归纳法将经验归纳法的可行域,从有限推广到无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科学归纳法是一种理想,经验归纳法所描绘的,则是现实。

现实中,人类不可能遇到无限个白天鹅。这也就意味着,“黑天鹅”突然降临,是人类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大概率事件——总有一种状态,是人类难以预计的。

此事古难全——世事难料,逻辑也不是圆满的,也是有漏洞的。

几个基本的底层逻辑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当然这种对错的概念是抛开立场的,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本身。如果我们过度关注自己的立场,那结果多是别人的错。而最终,这也无益于我们,只会自怨自艾的把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

“个体之所以愿意接收道德的约束,是因为群体的繁荣最终会让个体受益。”

生活里处处可见宣扬的社会道德标语,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难的不是在公众下被迫的道德自觉,而是在无人时的“慎独”。生活里的是非对错其实都在我们心中,无需他人告诉我们,前提是我们是否愿意正视自己的“善良”。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不要和有立场的人争对错。”

如果我们烦恼与和一个人的争论,那就需要警醒对方持有的是单纯的观点还是立场。和一个有立场的人,你永远无法争论出对错。我们也应该时刻反省自己,自己的观点是事实,是观点,是立场,还是信仰?

“把谣言放在’为什么’后面,是传播谣言的最佳方法。”

我们常常关注的是“为什么”引导语后面的问题,而忽略了这个问题本身的逻辑是否正确。了解一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去拷问,它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问题?

“所谓创业靠运气,去掉感情色彩,即创业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概率。”

这并不是说创业是碰运气,而是在做了最大的努力之后,规避了能想到的风险之后,剩下的只能交给运气。没努力过,谈不上碰运气。想要提高成功的概率,就要学习更优的方法,从时代趋势、战略方向、组织结构、团队管理各个维度把握和提升,最后提升的概率求和就是我们总体的成功率。

“创业要专注,不要做太多事。如果做太多事,你本来20%的成功概率就只剩1%了,你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专注,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少即是多。

“在零和博弈中,你要一直保持清醒:你要的是全局的最优解,而不是局部的最优解。”

跳出盯着局部的思维,think out of the box,培养自己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很多创业者有用户思维,有产品思维,但缺乏系统思维,不理解’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因而在时代变革中黯然退场。”

要去理解商业背后的人,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利益诉求。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

也就是学习能力。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勤奋。但勤奋也要讲究方法,高效学习的方法。

“刻意练习的关键,就是通过不断重复训练稍微困难的任务,从而获得更高效的进步。”

想起高中时练钢笔字,每次都是挑选一个字反复练习,直到这个字“植入记忆”。另外健身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每次都可以加大力量来突破训练瓶颈。

“你还可以借助工具来提高效率,比如白板。”

二手书平台“多抓鱼”的创始人猫助曾经在《一席》的演讲视频中提到,创业从一块白板开始。书中提到,白板可以把我们从结构化思维、有边界的思维、不能错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帮助我们随时随地无边界的思考。

“恪守时间就是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书中说,时间颗粒度也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在守时的问题上,可以明显的看到一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如果我们要约别人谈事,要事先沟通整体约谈时间并守时到达。

“什么是技能?技能就是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如果你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的知道的事情。”

知识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去用,知道再多,也无多益处。04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在理解What和解决How之前,更重要的是,需要首先理解Why。理解了Why,才能找到他所面临的真正问题。”

很多人寻求别人帮助提出问题的时候,问的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答案。也就是说,他问的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只不过是寻求对方的认同罢了。比如有人问:我就是不爱运动,如何让我的身体更健康?

“到底什么叫真的知道?真的知道就是你必须同时掌握What、Why、How。”

Why是动力(动机)问题,What是方向问题,How是方法问题。举个例子:为了让自己更健康,是动力;多吃蔬菜水果,是方向;每天吃4种蔬菜3种水果是方法。

“打比方的能力,本质上是一个人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一个生动的比方,就是用大家熟悉的事物解释复杂陌生的事物。比如现在火爆的直播带货,我的比方就是“手机上的电视购物“。

“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生活里,处处能见到没有边界感的现象,比如在大街上光膀子,在地铁上外放声音看视频等,这都是对社会和家的边界的模糊。

“多巴胺是人在确定动机后,支持他不断攀登、享受过程、完成目标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越多,“我想要”的感觉就越强。生活里,我们可以通过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来帮助我们完成任务。比如,把健身目标视觉化,在墙上贴一张你理想身材的模特海报。同时,我们也要有意减少多巴胺对我们的控制,离诱惑远一点,也会减少多巴胺的分泌。比如,学习或看书时把手机放的远一点。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创造财富不叫赚钱,分配财富才叫赚钱。”

创造财富靠勤劳和能力,但分配财富靠的是稀缺。谁稀缺,谁就拥有财富的分配权。努力提高自己的稀缺性,避免未来被淘汰。这里的稀缺性,包括个人能力、资源等。

这个世界并不是天道酬勤的,而是天道酬智。这个智不一定是天生的聪明才智,也不一定是需要阅历支撑的智慧,而是人类认知的底层逻辑——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这就是厉害的人和普通人的差别: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个差别,按照这几年比较流行的说法,叫思维模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底层逻辑与方法论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