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螳螂的联想

早晨,就要下夜班的时候,发现一只螳螂,趴在值班室的窗沿上。又困又累的我,只想着下班回去休息,也就没有去注意它。

初夜又来接班,隔了十多个小时,这只螳螂还在那,还在原来的位置,对于它,时间像是静止了一样。

这只螳螂体长约四厘米,全身黄灰,像半截稻草,在眼下的环境,可以起到隐蔽的作用,不容易被发现,或者说,容易让人忽略它的存在。并且,它几乎处于一动不动的状态。如果不是近在眼前,我也是不会注意到窗沿上有一只螳螂。

我伸着脖子,凑近去看。它身体主体的形状,像是一支“木桨”。“木桨”的顶端,是它三角形的头,很小。头横向的两端是凸出来的眼睛,黑色。据了解,头部中间还有一只第三只眼。不过,实在太小,灯光下,肉眼难以看见。

“木桨”手把的位置,即它细长的颈部,占身体的三分之一。细颈中部靠前的下方,是它的前肢,即它的两把大刀,显得粗而有力,是它最重要的武器。

“木桨”划水的部分,即它的下身,腹背、尾。靠身体中间位置,腹下两侧各有两条腿,又细又长。背上有翅膀,一直趴着,所以没有看见它振起翅膀的样子。

后面的四肢,撑起它的身体,主要用于行走。如果稍有动弹,可见其身体上下左右的晃动,仿佛四肢很有弹性。它行走起来的状态,让我想起铝带的车轮,可以没有障碍地行进,不论上下前后,沟壁弯直,都不受影响。可以改变不同的姿态,四肢有很好的抓附力。我想,有这样的四肢装备,有助于它的活动和到达范围。

它的两前肢,像男人有力的臂膀,中节带有锯齿,可以用来抓捕防御。也可以辅助行走。此时是曲收起来的,安放在身体前部,有点藏起来的意思,可以随时亮剑,伸展出来抓捕它的猎物。

拿笔芯逗它。它会挥起前肢,真的像是两把大刀,动作即凶狠又笨拙。感觉像是李魁的两把板斧,利则利,只有太重,舞起来有点累。我停了下来,它还在空中挥舞。真好笑。再碰碰它的后肢,故意的翘它,它将腿一抬一扬,伸直,停在空中不动,保持了好一会儿。之后向身前曲伸,借助前肢一侧大刀的帮助(像我们曲腿抱着脚往脸上凑的动作),伸进嘴里来舔刚刚碰过的那条腿。我想:大概是碰疼它了吧。其实,我只是轻轻地一个动作,谁知道对于它会不会很大力呢?

对了,它还有两根触须,长在头顶中间。整体看,它的身体是完全左右对称的。

然后,仍趴在那里,保持不动。

我希望它昂竖起身体,举起它的两把大刀,据说像是祷告的姿势,想必很美。或许,还很性感。

它就这样趴着,也不动一下,让我觉得无趣,看着都累。

据了解,螳螂是肉食动物,吃蚊子苍蝇螟虫之类,属益虫。不知道这一个白天,它有没有吃东西,有没有捕到猎物?

我坐在窗前,望着这只螳螂,它偶尔转动一下头,摇一下它那两根触须,才感到它是一个活物,是一条生命。奇怪,它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呢?

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这跟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有什么不一样呢?它的头长在那细长的颈部,真的很容易扭断啊,这一种脆弱,与人的生命也是一样的吧。

我又感到它的孤独。也或者,它已经忘记了孤独,孤独是它的常态,是它的武器了。它出现在这钢筋水泥的人类生活环境中,又实在的让人感到它的勇敢,也或者是无知无畏。

事后,我去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倒是又重学了这一个典故,并且引发我的一点思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清局势,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要有长远的眼光,不局限于眼前。

同时,要向“少孺子”学习。学习他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对于不可直取,不受直谏的人事情况,有时采取间接迂回,也未尝不是一个良策。像这样的人,无疑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只螳螂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