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与建设者

人受苦的模式:

受害者有这样的一个模式:当现实与预期有落差时,他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对方,总想从外面找到一个责任的承担者,这样做表面上自己不用承担责任,其实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一个苦不堪言的位置,人生是被动的,对周围的一切无能为力,一切都要等待一个拯救者来拯救他,可是又有谁能拯救你呢?所以,受害者是弱小角色,当然并非都弱小的角色,受害者其实是一个模式,他与拥有知识量无关,跟能力大小无关,模式一旦形成了,能力越毁灭性越大,受害者通常都是因为早年的创伤经历,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很深的无力感、或绝望感,以及被迫害者这种经历让他产生了一种创伤,这种创伤可能会带来一种底层的愤怒,这种无力感和愤怒会让他期望找到一种外在力量可以依赖,所以,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搜寻一个拯救者,或等待一个叫救世主的人来救他,一旦找到了会不顾一切依附这种力量,并表达自己忠心,以免被拯救者抛弃,受害者往往没有看到,他们所引进的所谓拯救者往往会破坏自己的组织,而自己就是组织的一员,比如日本侵华汉奸,据报道抗日时期一个日本人中有三个汉奸都是中国人一部分,对国家、对公司、家庭都有破坏者,不仅会摧毁自己以及别人甚至整个世界(如三体科幻书,一书中清华物理学家始终相信人类无法自救,相信世界以外的人可以拯救,于是引进地球以外的人,引进三体改变世界,结果自己也同样受伤的例子,如出卖家庭、出卖企业,泄秘的人)。受害者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模式!


(一边享受家庭一边抱怨不满,一边享受企业组织待遇一边出卖组织,一边享受国家待遇一边抱怨,那些被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却对父母充满各种抱怨的孩子,甚至不养父母,典型就是受害者模式。)

当你把自己放破坏者,就会吸拯救者,受害者。(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每个人心中都经常会上演一个由三个角色构成的三角戏剧:· 【迫害者】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

· 【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 【受害者】则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贬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解决。”)

成为别人的破坏者,不管家庭、公司、国家里的受害者,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角色,被动位置,除非成为建设者。只有成为建设者才可以跳出卡普曼三角游戏。离开受苦。

建设者

从心理发展成熟说起,0-7岁寄生期,心理不成熟,没自我意识(受害者);7-14岁依赖期,开始自我有了,但不强。14—21岁叛逆期,发展自我,非常在乎自己感受,挑战权威(破坏者)。21岁以后成熟期。

受害者把自己放在被动位置!

心智成熟才是建设者,与其抱怨父母,不如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让世界变得更好。当然世界有大也有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世界总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把自己当受害者不管你逃到那里总有人不喜欢你,总有人和你的意见不同,总会有人批评你,环境总有不如意的地方,与其等待一个拯救者,不如把自己当建设,为啥不把自己当成一位建设者,为这个组织做一点点贡献,让这个组织变得更美好呢。

受害者、拯救者、破坏者,这三个是一个游戏,是一个循环,永远逃不出来,只有成为建设者。建设者重点是承担自己责任,当你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时候,为你家庭,组织能贡献一份力量时,你已经跳出那个三角游戏了。

看见才有选择,有选择就有自由

1.回顾你的前半生,你在玩什么游戏,是受害者、拯救者还是破坏者,看看自己的角色并承认它,承认才是成长的开始~

2.看见你的心理年龄卡在那个阶段?是在寄生期、依赖期还是叛逆期,看见并承认,承认并是负责任的一种方式,并成为建设者。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能做一名建设者,与其做受害者不断逃避,不如做建设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受害者与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