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第八章自恋型人格01

“自恋”型人格,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

有些人过度忙于寻求“自恋的补给”或自尊的支撑,映衬出其他需求黯然失色,我们称之为自我沉溺

必须说我是一位强烈的自恋型人格,一方面在自信的地方过于狂妄,另一方面甚至又过于自卑渴望通过外部世界认可。常常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对自恋现象的解释似乎用缺陷模型反倒更为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若有所失

自恋型个体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时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

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格连续谱系的阐述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外表浮夸的人格只是“自体障碍”众多形式的一项。现代分析理论认为:围绕认同和自尊的缺陷可出现不同的外在表现。巴斯腾提出了一种自恋人格的分类法,包括渴望、偏执型、操控型及俄期自恋型等自恋亚型。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每个虚荣而浮夸的自恋者心中都隐藏着害羞而怯懦的阴影,而任何抑郁且自责的自恋者心中都潜伏着自命不凡的幻相

所有形式的自恋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觉得或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

一、自恋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爱丽丝米勒指出,许多家庭中可能都会有直觉天赋较高的孩子,养育者们时常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对自己的心意心领神会。这类孩子长大后会产生困扰,不知自己究竟应该遵从内心的想法,还是外界的要求。米勒相信这样的天才儿童比寻常儿童更容易沦为养育者“自恋的延伸”,也更易于成长为自恋型个体。

从另一个方面看,科恩伯格认为典型的、浮夸的自恋型来访者可能内心具有一种强烈的攻击驱力,或者内心对攻击冲动引发的焦虑先天性的无法忍受而促发攻击行为。这些心理倾向能够部分解释自恋者试图回避自己的驱力和欲望: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力量感到恐惧

我对“自体障碍”、“直觉天赋较高”、“自恋的延伸”和“对自己的力量感到恐惧”等词语保持了高度的敏感,进行了觉察。

首先我是有自体障碍的,无论身体还是精神,明明不喜欢吃的很多,可是总是莫名其妙的吃很多东西。而对于从写作觉察和跑步中得来的莫名其妙的不喝酒的体验给了我更为积极的反馈和勇气,我得以尝试,既然酒精可以戒掉,那么进一步说,大肚腩是否可以戒掉呢?

怀着这种觉察,我开始了更深入的探索。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的直觉天赋较高,就是感受力,无论恋爱还是交友,甚至在单位上班时候也是靠直觉判断,大部分都是对的。

所以我之前经常说我是一位投机主义者,尽管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东倒西歪,但是若是不投机,说不准还活不到现在,甚至更为悲惨也未可知。

而在我好几次喝大酒跟人打架差点儿命丧黄泉,说明我的爆发力还是挺大的,只是对自己的力量感觉到恐惧,更甚者说是不敢背叛母亲,是养育者母亲“自恋的延伸”。

甚至我观察到:我母亲总是做很多的饭,每次都特别的多。但是她自己却吃的很少,身材保持的还不错。每当我抱怨她做饭多的时候,她经常说:“多吃点没关系,主要是多运动。”而且母亲有喂我儿子吃饭的习惯,已经五周岁了,他可以自己吃饭。

在这些不断深入的觉察中,我发现母亲是通过她做的饭“好吃”,她一直都引以为傲;我必须喜欢她做的饭,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吃,进而大腹便便,尽管我的身体已经感觉到非常不舒服,这样就可以满足母亲的自恋。

前两天妹妹回老家,跟我抱怨说,明明知道母亲做饭慢,然后逛了一会商场拖延了一个小时才到的,结果饭依然没有做好。妹妹说,要是下午五点到,五点也是做不好的。

但是妹妹来我这里的时候,我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到了四个菜,也有硬菜红烧排骨什么的。

我给妹妹说,母亲潜意识里就是想多留我们一会儿,这是她“自恋的延伸”,她总是希望我们按照她的方式来。因为妹妹跟母亲互动的相对比较少,所以她没有形成那种偏执的自恋人格,妹妹的人格底色是父亲,没有那么强烈的虚荣心。

而我在八岁那年,母亲跟父亲吵架之后,喝了一斤白酒预备喝农药的时候,要死要活的,在那一瞬间我跟母亲达成了“命运赌约”;与此同时,我的灵魂已经有了另外的归属——我已经将这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投射到我直觉到的师姐朱建平那里。尽管我们几乎没有说过话,但是我们心有灵犀,相互祝福。

随着觉察的深入,我发现我师姐的气质类型不就是我老婆吗,心有灵犀、善解人意。我的爱情开始的太早了,我娶了8岁时候喜欢的一个姑娘,甚至说我一直是被世界爱着的。

这觉察太神奇了。我老婆简直像是我从故事里构建出来的,从梦里面走出来,从灵魂里面走出来,来拯救我的,这样我的故事就有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在写作和读书上面已经保持着精神的饥饿感,现在身体也向我表达了需求,需要对大肚腩卸载——我想这也是在终止母亲“自恋者的延伸吧”,开始按下暂停键,重新生长。

自恋者的主观体验中充满了对遭受羞辱的羞愧感恐惧感。早期分析师低估了这种情绪的力量,常将其错认为是一种认为自己有罪或已然做了错事的感受;内疚很容易通过严苛父母或超我的内化完成。而羞愧则是一种被当做坏人或被认为有过错额感受,来源于外界。内疚中潜伏着犯罪的冲动,而羞愧则隐含无助、丑陋和懦弱的感受

二、自恋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恋者会利用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但他们主要依靠理想化贬低这两种防御。而且两者一吹一唱。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们自然受到贬低,反之亦然。

科胡特最先使用“浮夸的自体”一词来描述自夸和优越感的个体。这种感觉体现出自恋者内部两极世界的一个极端。这种浮夸可以是一种内心感受,或可能被投射于外界事物

对他们而言,现实的优劣已经完全被浮夸的功利所取代。

受自恋倾向驱使的人容易陷入追求完美来达到防御目的。他们心中满存好高骛远的空想,要么装作已达成目标(华而不实),要么将失败归咎于天命(令人沮丧)。在治疗中,他们一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习惯性的批评而表达对完美的需求(批评对象的不同取决于被贬低的自体部分是否投射于他人),这种对完美的需求防御表现也使他们无法欣赏人类充满缺憾的现实美感

有时自恋者会把自尊的感觉转嫁他人将恋人、导师或英雄视作完人,再通过认同此人(“我是他的部下,他棒极了”)来体验自我膨胀的感觉。有些自恋者终生实践着这一模式,将某人理想化,然后在发现其缺陷后一棒打死。

我必须说我的自恋模式从初中时候就开始了。考了实验中学不去读,非要复读去一中。高中时候已经安心不下学习,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正如南希所说,对完美的追求让我无法欣赏人类充满缺憾的现实美感。

甚至在大学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刁难老师,一旦他回答上来,我就对其攻击和嘲讽。记得有一次听一个教授讲课,他是很有名的科学家,但是表达能力不好,我就说他话都说不利索,还出来当老师就,简直误人子弟。气得老师愤然离去。

甚至,一开始跟着李老师学习心理学的时候,也把老师吹嘘的神乎其神,一旦发现他内在焦虑和安全感不足,就大肆的攻击,一锤子打到。

而我最近也才开始建立独立的自我,开始克服这种从母亲那里得来的‘自恋的延伸’,我开始能够看见他人,逐步的在现实层面去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分析第八章自恋型人格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