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去世了!
在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之后,于10月25日凌晨离开了世界。
不少人对李咏的印象,都停留在《幸运52》和《非常6+1》,他的节目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欢笑。
他,曾说自己是央视娱乐的底线,是桀骜不驯的异类主持,是中国身价最高的男主持人。
李咏主持的节目,成为了当时一家老小守在电视机前的快乐源泉,也成为了街坊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
《幸运52》火了之后,外界有传言李咏的身价已经到了4亿。李咏满脸委屈,但是还是带着他一贯的幽默:“刚知道自己一夜之间身价达到4亿的时候,我出门都担心别人会绑架我,那多冤啊。”
2003年,李咏的另一个节目《非常6+1》横空出世,他的标志性的6+1手势也引领了一波潮流。
看过这个节目的小伙伴一定都还记得,这个节目最刺激的就是打电话和砸金蛋环节。
在当时没有台本和剧本的情况之下,打电话完全看主持人的临场发挥,李咏凭借着自己幽默细胞,把本来想着无聊的打电话环节,变成了一个“笑果满满”和“互怼”的环节。
在对方确认完是李咏之后,随后说他的女朋友特别喜欢李咏,希望能沾点李咏的“仙气”
随后李咏问:“请问一下啊,你女朋友怎么拿你和我作比较?”对方回答:“我女朋友老说我长得丑,不像李咏你这样,虽然丑,但是丑的有特点……”
李咏用自嘲的幽默,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和观众之间的一些小玩笑,他身上的真性情,也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当时的“怪咖”。
除此之外,帮李咏砸金蛋的礼仪小姐,有一个后来变成了世界名模,她就是何仙姑,何穗。
除了风趣幽默之外,李咏更多的,还是真诚,对所有人的真诚。
李咏在2008年的时候又推出了一档子全新的节目叫《咏乐汇》,在节目当中他请嘉宾边吃饭边聊天,在聊天当中折射人生的道理。
在他后来的回忆里也写到:“对于那些上来就提防着我的嘉宾,‘真诚’这招确实好使。我一真诚,大家都懒得戴面具了。
在他的舞台上,俞敏洪表演过插秧。李彦宏跳过探戈。马未都唱过《红灯记》。李开复玩过魔术。余秋雨示范过什么是“锄禾日当午”。
其实,不管在台上怎么乐呵,他也看的很明白,很通透,他说:“作为商业时代的消费品之一,我不提供沉重的价值观,也不想和谁一争高下。
我在上面吃着聊着,您跟底下听着乐着,就挺好,乐一时是一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谁还想当老字号不成?”
这种“人间不值得”的气质,早在李诞之前,就已经在李咏身上体现出来了。
对李咏最后的印象就是他参加某档节目,开始尝试相声,在相声界,他算是气质突出者,凭借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幽默细胞,让人看到另类的相声表演。
其实时隔多年,当李咏再次出现在荧幕上时,我们会感慨万千,无数回忆冲出闸门,小时候的娱乐搞笑节目,如今想想却充满人生道理与浮生趣味。
也许一个人就能撑起一个节目,李咏凭借自己的幽默、实力、品格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能够一人撑起央视的舞台。他是我们的咏哥,是永远扎根深处的回忆。
黄白灯光下,人生是他的舞台,话筒是他的权杖,拿着话筒的他,就是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幸运儿,同时,看过他节目的那个时代的我们也是幸运儿,经历了一个不是过度娱乐的媒体时代,因为那时有人在坚守一份良好的价值观,送给观众一丝丝清流,那股清流会一直流淌在观众的记忆中。
我们不送他花,因为他的一生已经繁花似锦,无论是外在的物质生活还是内在的精神世界。我们送他一只话筒吧,他用话筒实现了生命的升华,给世界留下来他永恒不灭的声音。
没过两三天,我们的“大侠”金庸老先生也离世了。
他的作品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但肯定的是,我们的情义、担当、家国、浩然正义都是受到他的作品的影响。它的古装武侠世界让人心生幻想,天下茫茫,四海八荒,人们坦荡荡,一身豪气行,披肝沥胆真性情,江湖辽远浩气扬。
马云追悼说:“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以下是马文写给金庸先生的文章的部分节选:
“先生赐字“天行”于我,学生终身铭记;“信不能弃”的告诫,一刻不敢忘;郭靖,黄蓉,行颠,逍遥子,奔雷手,苏荃,语嫣……满满十五部书的花名,托先生之福,常在思过崖行走,在摩天崖争辩,在光明顶见客……
正直,情义,担当,洒脱……我们努力活出先生教会我们的模样。
惟愿,家国情、侠客梦、浩然气,融入阿里血液,化为百年精神……变成先生留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遗产,走完102年。
望先生,九泉之下首肯。
一人江湖,江湖一人。
侠者已逝,来者当追,江湖路远,侠义长存!”
他们的离去为何如此令人惋惜?
是因为名气吗?不全是,或者说不算是。
主要原因还是他给我们,给一个时代的人留下了宝贵的东西,李咏是他幽默真诚的主持风格,是他在舞台上的潇洒自如的姿态,是他如春风吹拂的语言;金庸老先生是他世代相传的作品,是他作品中的狭义情怀,是他构造出来的涤荡人心的家国天下……他们的行为影响了无数人,同样,他们也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升华,他们一生的光影就扎根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不老不伤,不死不灭。
对于二位先生的离去,小编想对他们说:“感谢你们来过,千言万语——只有真心的感谢。”
文/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