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

接着上次讲的继续,上次我们用一个例子将所学的新概念运用到真实场景中,通过那个例子相信你能够更好的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对自变量因变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上次还谈论的心理学的一个研究方法:实验法。在实验法的使用过程中,研究者们需要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中强烈的因果关系,所以试验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产生混淆变量。解释之外的备选解释很多,但几乎存在于所有实验的两个混淆变量是期望效应安慰剂效应

 期望效应 什么是期望效应,简单来说,事情会按照你期望的方式发生。实验者或观测者以微妙的方式向参与者传达了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所以实验的结果往往就是实验者或者观察者所传达的期望。例如,在一个实验中,将几组即将走迷宫训练的大鼠分配给十二名学生,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被告知大鼠很聪明,很擅长走迷宫;而另一组的则被告知不擅长走迷宫。但实际上,两组实验的大鼠都是一样的、但实验结果却很符合学生们的的预期,往往被告知大鼠很聪明的那组比告知更笨拙的大鼠被测试出是更好的学习者。

安慰剂效应什么是安慰剂效应,即个体自己对治疗或者某件事有效的信念导致的康复或者幸福感的发生,而与本身的安慰剂的真实作用毫不相干。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心理作用。这个效应原本是医学的概念: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这两种效应,导致的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性,尤其是当某些参与者被置于特定的场景时,他们往往会由于知道自己在被观测或者在进行测验时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与参与者们平常的行为有所不同,进而导致了实验的真实效果。例如,当你知道自己在参与一项心理学实验时,可能抱着猜测实验目的行为故意的表现反常或者做出日常生活中不会做出的事情,参与者们把实验当成了游戏,所以这会影响实验效果。

补救措施

针对者两个效应,心理学家也想出了一些补救措施,如双盲控制安慰剂控制

什么是双盲控制,举个例子你就懂了。例如,在之前的关于攻击性的实验中加入了一个观看戏剧节目的处理组,为了导致期望效应的发生,实验者们自己并不参与攻击性的测试,而是安排实验助手去测试参与者的攻击性,这样,参与者不知道助手们是在测试他们的攻击性,助手们也不知道参与者是看了喜剧节目还是暴力节目,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接受了何种处理(双盲),这样可以消除偏见。

安慰剂控制是解决研究过程中会产生安慰剂效应的方法。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在6个星期里每天早上服用一种中草药制剂的大学生会表现出在认知任务上成绩的提高。但是,者真的是中草药的疗效吗?还是仅仅是安慰剂效应起了作用?因此,心理学家们可以引入一个安慰剂的实验组(我们把这个条件称作安慰剂控制),通过对比安慰剂组和中草药组的认知水平判断是不是安慰剂在起作用。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研究设计方面下功夫来减少混淆变量的影响。本书中谈到了两种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

顾名思义,被试间设计就是将实验者划分为不同的组别来研究,被试内设计是把同一实验者放在不同的场景中来研究。例如,之前谈到的中草药和安慰剂组就是被试间设计,不同的人被划分成了不同组。另一项实验,研究儿童们更能记住“吝啬”者还是“友善”者的面孔,将同一实验者(儿童)放在了不同场景中(给儿童观看“友善”者和“吝啬”者的面孔),最后来确定儿童对那种面孔的记忆力更深。

但是,尽管有这些方法,实验法还是有很多问题:

第一,  往往实验者设计的实验条件是严格控制的,而自然条件下的环境因素很多,所以在控制实验中,真实的自然中可能发生行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都丢失了,这使得实验得出的结论的普适性不高。

]第二,参与者知道自己在参与实验,他们试图取悦实验者,“揣测“实验的目的,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第三,  一些重要的实验由于伦理问题而不能开展。例如我们不能设置一组儿童受到虐待,来判断童年的虐待是否会对后期的犯罪产生影响。

因此,实验者常常采用了相对法来研究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本期内容过多,我们留着下期再谈。

每天两分钟,带你了解心理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