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甜杆

咂甜杆

文/诗酒年华

图片发自App

        现在几乎没有人咂甜杆了。如果你和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说起咂甜杆,估计他们会象听说外星人一样惊奇:“甜杆是个什么鬼?”

          为了让年轻人能看懂,普及一下吧,所谓“甜杆”,就是秋天的玉米秸。刚掰了玉米棒的秸秆,尚存有不少糖分,特别是靠近根部,糖分特别高。仔细劈开玉米秸秆那层坚硬的外皮,就会露出雪白的瓤,放到嘴里用劲咂摸,就会有甜甜的液汁流出,很甜的感觉。在长年几乎吃不上一颗糖块、对甜蜜望眼欲穿的年代,这种感觉真让人回味无穷。

          当然了,选甜杆是项技术活。并非每一棵玉米秸都是甜的,秸秆发黄、干燥的肯定不甜;玉米棒特别大的基本不甜,糖分都用来长玉米棒了。一般来说,棒子长得小的比较甜,长成“马牙”状的就会更甜,你问什么是“马牙”棒?就是玉米棒上长的不是密密麻麻的玉米粒,而是授粉不充分,玉米粒长得稀稀拉拉的那种棒子。“孤寡棒”就更甜。“孤寡棒”嘛,呵呵,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玉米粒也没长,没有后代的玉米棒呀。

     

图片发自App

  为了解馋,每当秋天,孩子们就会跑到玉米地里撅甜杆,撅一大抱,拿回家咂食。因为玉米秸瓤还有很多粗纤维,吃多了会刺破口腔内膜,造成口腔溃疡。所以,每到秋天很多孩子都会满口生疮。

        即使是这样的甜食,也不是让你随便咂食的。因为那时候是大集体生产,一棵草也不是个人的,你不能随随便便拿回家。若是往家拿,被治安员抓到,就会受处分。尤其是家庭成分不好的人,处分会更重,像赵本山小品里“薅社会主义羊毛”的罪名那样,给你安上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帽子,要命的是,我家成分就不算好。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小伙伴去地里撅甜杆,不巧的是,回来的路上碰上了外号叫“伤脑筋”的村治安主任,我们恋恋不舍地扔了甜杆,撒腿就跑,那时候的小孩每天干活,拾草、捥菜、推磨,啥活都能干,上树、下井、捉迷藏,啥祸都敢闯,是很能跑的,我们逃跑“伤脑筋”根本追不上,不像现在的孩子,看着挺壮实,站着升国旗都能晕倒。因为都是一个村的,“伤脑筋”瞅一眼,就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跑是跑不掉的。

     

图片发自App

两人跑到我家,我母亲正在家里准备做完饭呢。告诉妈妈千万别告诉“伤脑筋”后,就躲在一个暗间的门后藏着。不久,“伤脑筋”就找上门来了。说明一下哈,那时候民风淳朴、家家贫穷,基本上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大门一般都是敞开着的,不管到谁家玩,不用敲门,更不用电话预约,抬脚进去就行。所以“伤脑筋”到我家连脚步都没停,直接去我们藏身的门后把两人揪出来了,吓得我们俩几乎要尿裤子了。不过,结果还是不错的,“伤脑筋”只是吓唬了一下,并没有处分我们。毕竟这种事是村里每个孩子都干的,包括“伤脑筋”的孩子也这样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种强烈的要咂甜杆的感觉,急需重温一下童年的那种甜蜜感。再见了,我要开车出去咂甜杆了。你们谁也有这种想法,赶紧报名,我给你捎回几根甜杆回来。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咂甜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