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常说,人生有八苦:分别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炽盛苦。
细数起来,人生何止千难万苦:天伦之憾,风月之愁,黍离之悲,袍泽之恨,哪一件不是放不下、忘不了也舍不得的苦?
人们失意得意,往往都是世俗框架里。读《庄子》,感悟人生智慧,超然物外、游于逍遥。
《庄子·庚桑楚》中有言:“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用现在的话来说,人的一切苦痛都来源于内心,而这些来源于内心的苦痛却往往是人给自身套上的枷锁。
阻碍我们远离痛苦的三堵墙就是:名利、情绪和得失。
人生要破除痛苦,就要从贪欲、意欲、情欲中解脱出来,才能养身修性,虚静淡泊。
01
名利
清朝时期,一次,乾隆皇帝在船上游览大江风光。忽然从远处驶来一艘大船,船上站着很多人。
乾隆就问纪晓岚:“这些人为何而来?”
纪晓岚思虑片刻,意味深长地说:“为名利而来!”
原来,这些官员得知乾隆皇帝要来此游览,特来此迎接圣驾。
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感叹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除了生死之关,最过不了的就是名利之关了。
在名利面前,难免起贪婪之心,一旦有了贪欲,福气就跑远了。
而张良淡于名利,功成身退,留下千古芳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在《逍遥游》中,用瑰丽奇特的意象向世人阐述了这样一则理念:名利皆为虚浮之事,人生苦短,不应被名利所左右,回归本心,才能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刘邦在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下,终于扭转局势,逼迫项羽乌江自刎,统一九州。
但在霸业完成之后,张良和韩信却有着不同的结局。韩信因为功高盖主,又不懂掩其锋芒,最终被吕后设计杀害。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留恋束缚于名利,却并没有意识到,不管是名,还是利,都是身外之物。
人生短短数十载,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们应该驾驭外物,而不应该被物质所奴役。
所以,人生的真谛应最终归结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归属感上,这样才能生于物而又超然物外。
古往今来,但凡大成者,不会过度追求繁华、虚名,反而因此流芳百世。
02
情绪
庄子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处事温和不急躁,方能找到出路。
有人说:“情绪是一只老虎,控住不住自己的情绪就像在自己的生活里埋下一颗炸弹”。
不稳定的情绪如同一把钥匙,当它开启了命运的潘多拉魔盒时,给自己他人甚至社会,将带来无尽的灾难。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伏尸而二人,流血五步。”
做事情绪化,喜怒无常,难免给人留下轻浮不稳重的印象,这种坏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之后的工作与人际。
曾国藩早年脾气并不好,其在京任职期间与不少人发生过争执,也得罪过不少人。
他与两位同乡郑小珊、金藻都曾发生过口角,所为的也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结果是,“肆口谩骂,几于忘身及亲”。
在京期间,曾国藩还“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以至于好多人见到他就躲开,更不敢同席吃饭。
曾国藩也多次反思自己:“龃龉之后,我反悍然不近人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后来,大彻大悟后的曾国藩几乎实现了脱胎换骨。
咸丰八年七月,清廷命他入江西重新掌兵,他的改变令人感到惊讶。好友郭嵩焘说他“曾司马再出,颇务委曲周全”,胡林翼说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
这种隐忍平和的心性,最终让他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高层次的人并不是没有情绪,他们只是不被情绪所左右,有沉稳的内心,喜怒不形于色。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请一定要高看那些情绪稳定的人。
他们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暴跳如雷;不会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拿自己的不快影响别人。
不被自己的情绪奴役,痛苦自然远离。
03
得失
人生有太多的美好,太多的诱惑,但是并非桩桩件件都能够随己愿。
庄子看见鱼儿在陆地上互相依偎,用彼此的唾沫湿润身体挣扎求生。于是,庄子发出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慨叹。
听来残酷,但是细细思量却是最好的结局。与其念念不忘,不妨放弃执着,以全新的自我迎接全新的世界。大江大海,自在逍遥。
《周易》中有一句话叫“动则得咎”。只要你选择做事情,就会有得失。
不同的是,有些人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有些人却在计较自己失去了哪些。
子路曾经问孔子,“君子也会感到忧愁吗?”
孔子回答说:“君子得失淡然,所以有终身之乐;小人患得患失,所以无一日之乐。”
小人才喜欢计较得失,君子真正计较的,是自己有没有更丰富,更立体,有没有获得更多的成长。
人生路上,总有很多的人去选择计较得失,计较的越多,痛苦就会来的越多,生活自然越来越苦。
人生,计较多少得失,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快乐。
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别人的流言蜚语;不计较别人的偏见;不计较人生里的低潮,好运和幸福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