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是指在系统的需求,设计,实现,配置,运行等过程中,有意留下或无意产生的一个或若干个缺陷,一旦被攻击者所利用,可能会对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造成损害。
减少产品漏洞主要包括的问题有,如何高效发现已有系统的漏洞,如何高效修复发现的漏洞,如何在新研发系统中采用高安全方法,从而减少漏洞的产生?
如果不能解决减少或是规避系统漏洞的问题则从根本上无法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攻防核心就是漏洞的发现,利用修复攻击者,通过利用漏洞攻击系统达到访问未授权资源或破坏系统等恶意目标,防御者则通过尽早发现漏洞,及时进行修复,防止漏洞被攻击者利用。
应对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的基础在于减少系统漏洞,被攻击者利用的机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减少漏洞的数目,也就是在产品的需求,设计,开发阶段,因此需要对减少系统漏洞的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投入。早前前期发现,已有系统漏洞并及时进行修复,这就贯穿了系统的需求设计实现等阶段,要融入高安全的设计平台,安全编码等方法,以此来减少漏洞的产生。
当前漏洞的产生虽有一定的统计规律,对此规律的准确掌握具有较大的挑战。随着系统复杂度越来越大,设计的面越来越广,实现代码的行数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综合和复杂。系统漏洞发现,技术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在精准度和效率上都曾明显的短板趋势。即使在新研发系统中加入了一些安全保障的方法,但是漏洞的出现依然非常明显,要采用哪些安全保障方法?这个也成为当前在研制新系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的技术应用也在不断的跟进,这些问题使得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
当前,针对于产品漏洞的问题主要有如下的一些解决思路,仅供参考
1,漏洞机制分析技术,通过对现有漏洞进行统计分析,并借助机器学习等方法获得漏洞发现的统计规律,辅助对现有系统漏洞发现技术以及对新研制系统的漏洞进行减少。
2,词法分析技术,通过引入基本的词汇分析,把程序划分片段,再将每个片段与安全漏洞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即为安全漏洞。
3,程序验证技术,通过综合使用,模拟检测技术,定理证明技术和符号执行技术等,将程序转化为形式化的模型,进而使用形式化验证技术来判断程序中的漏洞是否存在。
4,信息流分析技术。基于编译技术的程序代码植入专门监测运行时不符合安全规则的信息流,并基于此判断漏洞的存在。
5,程序模型检测技术。在程序运行时采用模型来匹配违反安全规则的行为轨迹,通过实际的安全攻击序列来确定安全漏洞。
6,软件开发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对支持软件工程化开发和维护包括软件源码编写,编译,调试,测试等过程而使用的工具和集成环境的安全性进行监控与增强,以保障软件开发过程活动和任务中的安全性。为提升所开把软件的安全性提供基础的支撑。
7,软件安全性自动分析技术综合采用了故障树控制依赖图等自动化的静态与动态分析方法,对正在开发中的软件进行制度分析。基于对软件源码静态分析得到的软件结构,以及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动态分析得到的过程信息,在软件正式交付使用以前发现其中的安全漏洞并进行修补。
8,把安全编码技术在基于实践总结得到的安全编码标准之上,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学习,并总结出安全编码原则,对编码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与监控,及时发现其中不符合安全编码原则的部分,给研发人员及时反馈提供修改的机会,保障产品在出去之前的安全性。
以上通过详细技术的角度介绍了应用解决思路与方案,从企业产品开发维护的完整阶段,我们也当综合一下几个维度来进行循序渐进的安全投入和管理,如是从事管理侧更应做到安全的同步建设或计划,保障产品质量、保护用户隐私以及数据安全、维护企业的声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全面的需求分析
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确保开发团队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并在产品设计中考虑到各种使用场景。这有助于避免因为需求不明确或者理解偏差而引入的漏洞。
2. 严格的代码审查
实施定期和严格的代码审查流程,以确保代码质量。通过多个开发者对彼此的工作进行审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漏洞。这种协作方式有助于提高代码的整体质量,减少可能的安全隐患。
3. 自动化测试
引入自动化测试是另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在每次代码变更后迅速验证系统的功能。自动化测试可以覆盖各种使用情境,包括边界条件和异常情况。这有助于在产品发布前及时发现潜在的漏洞。
4. 漏洞管理和响应计划
建立健全的漏洞管理和响应计划是防范和解决漏洞问题的关键。及时响应并修复已发现的漏洞,同时学习经验教训,改进开发流程,以避免未来的漏洞。
5. 更新与维护
及时更新产品以应对新的安全威胁和修复已知漏洞是至关重要的。定期发布安全更新,并提供用户合适的文档,以帮助他们保持系统的安全性。
6. 安全开发生命周期
在整个开发生命周期中嵌入安全性是一种全面的策略。采用安全开发生命周期(SDLC)的方法,确保在每个开发阶段都考虑到安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漏洞的出现。
7. 安全培训与教育
培训开发团队和相关人员具有安全意识是防范漏洞的一部分。提供关于最佳实践、常见漏洞类型和安全编码准则的培训,有助于降低开发人员在代码中引入漏洞的概率。
企业中已自建或是采购的业务系统,需要如何操作才能做好基础的安全保障,以下是一套漏洞管理的步骤和最佳实践供参考,有助于有效地发现、跟踪和修复漏洞【安全没有绝对,不要想着一蹴而就的安全建设,按需分阶段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才是最好的管理办法】。
漏洞扫描和评估
定期对产品系统进行漏洞扫描是发现潜在安全问题的关键步骤。使用自动化工具对代码、应用程序和网络进行扫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漏洞。对扫描结果进行评估,确定漏洞的严重程度和影响,为后续的处理提供指导。
2. 漏洞报告和追踪
建立一个集中化的漏洞报告系统,用于记录和跟踪所有发现的漏洞。每个漏洞报告应包括漏洞的描述、发现时间、漏洞的严重性评估、相关的环境信息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确保团队对漏洞的了解和跟踪。
3. 优先级分级
根据漏洞的严重性和潜在的影响,对漏洞进行优先级分级。这有助于确定哪些漏洞需要首先解决,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潜在的风险。通常,涉及敏感数据或可能导致系统完全崩溃的漏洞应该被视为高优先级。
4. 制定漏洞修复计划
制定漏洞修复计划,确保团队有明确的行动方向。计划应包括漏洞的修复时间表、负责修复的团队成员和可能的工作量评估。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业务的需求和系统的重要性。
5. 漏洞修复和验证
在制定的修复计划中,团队需要迅速而准确地修复漏洞。修复后,进行验证确保漏洞已经被成功修复,并且没有引入新的问题。自动化测试和代码审查是验证修复有效性的常用手段。
6. 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
培训团队成员和相关人员,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安全培训可以包括最佳实践、常见漏洞类型、漏洞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提高整个团队对安全性的重视程度,可以减少因为人为错误引入漏洞的可能性。
7. 定期审查和改进
定期审查漏洞管理的过程,评估漏洞管理的效果。通过收集反馈和经验教训,对漏洞管理流程进行改进。这包括优化扫描工具、改进团队的响应能力以及更新培训计划等方面。
8. 合规性和法规遵循
确保漏洞管理流程符合行业标准、法规和合规性要求。这可以帮助防范法律责任,并建立用户对产品系统安全性的信任。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产品系统的漏洞管理流程可以更加健全,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提高产品的整体安全性水平。
以上整理源于《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分析与体系研究》以及互联网
【注:以上作者学习摘录总结,仅作为参考】
-------------------------------------------------------------
来源:安全壹壹肆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声明:文章中部分展示图例来源于网络,版权并不属于作者
加入【安全114社区】请添加安全114小匠微信回复“安全114”
扫码免费加入星球,更近接触安全,了解安全厂商、安全市场实时动态......